密码:

高抒:新型城镇化:期待大城市的新结构新生态新人文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度很快,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区规模急剧扩大。如今的大城市,人口动辄超过千万,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建成区面积比原先扩大了十倍以上。

这一时期,城市扩张往往采用“摊大饼”的方式,先蚕食周边土地,进而征用更多的外围土地。北京的六个环就是此种扩张模式的产物。然而,我们现在认识到,这样的城市扩张模式使城市交通线越拉越长,人们跋涉上班的时间越来越长,环境不堪重负,对城市生态和人文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加,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解决目前问题的办法是改变城市发展方式,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这个意思。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我个人很期待未来的大城市有新结构、新生态、新人文。

新结构是要改变“摊大饼”模式,未来的大城市不应是连片的城区,而应是主城区、卫星城、邻近村镇的复合体。为了保障城市生活水准,要按照主城区的基础设置标准来建设一系列围绕主城区的卫星城,以吸纳更多的人进城。卫星城相对独立,不依赖于主城区,有自己独立的生产活动,绝大多数人无需每天奔波于主城区和卫星城之间。城市规划中要把部分重要的文化、体育设施放在卫星城,逐步发展为新的城市名片。主城区和卫星城之间的村镇也要尽量保留,这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很有价值。

新建城区还要提高建筑品味。如今城市住房紧张问题已大大缓解,但建筑的低水平、欠环保变成了突出问题。我国建筑水平总体上低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前的标准,住宅外形千篇一律、内部结构不合理、节能环保功能不完善。住宅的内部结构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在利用空间、合理布置各个房间的功能等方面,都有许多不足,如厨房的布局经常给装修带来难题。近二十年来,国外建筑要追求低能耗、低运行成本,因此在材料、太阳能利用、建筑的保暖性能等方面投入的研究很多,新式建筑也不断增加。反观我国,高能耗、天然石料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一大批运行成本高但并不舒适的建筑。我国目前还算不上经济十分发达,但在资源、能源的浪费上已处于世界前列,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必须克服这个问题。除房屋建筑外,城市道路、广场、桥梁等也有这样的问题。

新生态是要修复被“摊大饼”模式破坏的城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原野状态下,大面积生长的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植物不仅为食素动物提供食物,而且也提供了所有动物的栖息地。由原野环境、植被和动物构成的集合体被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前者是指生态系统产出的物品可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而后者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在净化环境、满足美学享受、进行科学研究等方面所提供的帮助。如果从核心圈到外围,一个城市处处被道路、建筑所占据,或者只留下零星、碎片化的树林、草地,那么生态系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其价值也随之消失了。

因此,新建的卫星城和村镇之间应被原野所充填,给生态系统保留足够的空间,让动植物实现生存、繁殖的基本功能。大城市还要有森林公园,其中一部分保持原野状态,另一部分可用于生态旅游及城市生态农业。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交通联络应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连通性的破坏,例如地铁就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交通方式。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若从现在起,按照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一段时间之后新城区内的生态系统可望自动回复到健康状态。

当然,上述生态修复的成功有一个前提,就是人们要有生态文明意识。人都有享受自然美景的天性,到了野外,看到漂亮的石头、美丽的花朵,想要采集一些带回家,也是人之常情,只要数量合理,是可以允许的。但城市人口这么多,假如人人都不顾“数量合理”,就不是生态文明行为了。海南岛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国际旅游岛,城市化进程迅速,居住区、交通线的扩大使人们越来越方便地到达各个角落。同时,人们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一面也常有显现。例如,珊瑚礁是珍稀的生态系统,然而就在三亚市的国家级珊瑚礁保护区内,就有人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大规模采挖珊瑚骨骼,装车运走,或者用铁锤砸碎珊瑚礁块,只为获取包在礁块里的贝壳。照此下去,用不了多久,保护区就会形同虚设。生态系统是公共财产,不允许个人随意损坏和侵占,这是人们应有的意识,管理部门也应担起责任。

已经被“摊大饼”所占据的城区,也要推进生态建设。在前段城市快速扩张的时期,人们以为连片城区越大气派越大。因此,不少城市拉开架势搞宏大格局,棋盘似的街区纵横交错,道路宽得让新人望而生畏。坐在车上看,派头确实不小,但从生态角度看却很不合理。大片土地被硬化,其余的小片土地则种上名贵树木花草,或者成为绿化死角,生态功能低下。新型城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从已占土地中夺回部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体而言,就是要重新调整交通规划,提高运输效率,减少道路占用;单纯为美观目的而种植的树木花草应减少,铺设的路面也要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便为天然植被生长腾出一些空间;植被覆盖区应提高连通性,为动物尤其是大型动物提供活动通道;保护植物落叶、种子以及底栖生物,给鸟类和大型动物留下更多的食物。采取这些措施,老城区的生态系统空间可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

新人文是要重建城市文化。现在的城市建设趋同现象明显,到了任何一个新区,建筑、街道的样式都差不多,普遍追求高大、宽广。在高高的屋顶下面等待300秒,为的是通过百米宽的十字路口,人在城市中是如此渺小;周围的建筑、道路、广场、车站大多只有功能性的用途,城市的历史和特色难以寻觅;每天人们从一个车站匆忙赶往另一个车站,从高铁站下来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换乘的地铁站,此情此景之下,沿途的一切没法不让人厌烦。在这样的城区奔波,恐怕难以感受到做人的尊严。有的城市对老街区不是善待,而是横看竖看不顺眼,一拆了之。常年在外的人们回到故乡,熟悉的一切都消失了,代之以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建筑,这又会是什么心情?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割裂是城市规模化建设的一个大失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新城取代旧城,相反,应该把旧城的元素移植到新城,使城市的基因长久遗传下去。

地方语言也是城市文明的要素。一个城市,骤然间涌入的人数远超过当地人数,这时方言就处在了危机之中。为了交流的需要,普通话成为必然的选择,久而久之,讲普通话的人太多,方言就被淹没了。这是上海、杭州等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人们还可能认为,方言没有用了,本来就应淘汰。殊不知,方言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即便从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来看也是应该保护的。在前述的城市新结构下,新来的人员可以较多地定居于卫星城,对建成区干扰小,有利于保护方言。同时,实施方言教学计划,辅之以电视节目等媒体,可以帮助外来人员学会方言。在现代社会,方言的保留与普通话的使用并不矛盾,我们乐见一座新城既有普通话、又有地方话。

总之,新结构、新生态、新人文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意,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结构应以主城区、卫星城、邻近村镇复合体为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是构建健康生态系统,使之成为城市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城市人文建设的关键,是保持城市特色和文化传统。(政协大会书面发言 作者:高抒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