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张桃林: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


农产品加工业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保障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在补短板、促融合、带就业、增收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既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潜力,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引导和扶持。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亟须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业短板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跨越的关键时期,面临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双约束”日益趋紧、国内外大宗农产品价差和国内库存“双扩大”、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收入增幅“双下降”等多重挑战,有的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初加工不足造成损失,有的农产品由于精深加工转化不足出现结构性过剩,迫切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消费档次升级等,正在促进形成新市场新需求;现代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正在催生新业态新供给;这些都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为此,亟须找准突破口,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在推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中的独特作用,提高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率和副产物的循环全值梯次利用水平,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把农产品增值收益和就业空间更多留在农村,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潜力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黄金增长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蕴藏着巨大优势和潜力。从基础和条件看,一是总量迅速扩大。201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9.4万亿元,增幅一直比工业平均水平高4~5个点,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二是产业加速集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向优势主产区和城市郊区集聚。全国加工园区1600家,汇聚了3.5万家企业,形成了一批集中加工区和品牌。三是规模企业增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7.6万家,大中型企业占16.15%,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50家。

从优势和潜力看,一是结构优化升级。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的一半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二是绿色加工潜力巨大。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将大量加工副产物等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三是融合趋势明显。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在农产品产加销上融合发展的同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加快渗透,电子商务、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些都加快了融合发展。

三、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国外差距较大。农产品加工率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的80%,加工和农业产值比值为2.2:1,低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3—4:1,精深加工水平更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在整体竞争力上,我国农产品加工开发能力还与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优势整合不到位,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名牌少、档次低、总体竞争能力弱。在规划布局上,还比较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生产能力分散,地区及企业间的合作比较欠缺,区域间难以统一协调,产供销管理环节存在分割现象,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内有效产业联动尚未形成。在产业内部发展上,资源综合利用率偏低,产品加工不足和过度加工并存;加工专业的标准优质原料缺乏,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矛盾突出;科技支撑不足、装备研发投入不足,工艺与装备的匹配性不高;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加工农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在支持政策体系上,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引导还比较缺乏,财政投入力度总体较小且支持方向更多偏向大型龙头企业。此外,金融支持政策、公共服务体系、用水用地用电等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有的政策虽已出台但落地实施还比较困难。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四化同步”中一举多得和牵动全局的“牛鼻子”,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大发展推进力度。为此提三点建议:

第一,优化区域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主要输出地区等梯度转移,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既缓解季节性的“大交通”“大物流”,又繁荣农村产业,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鼓励玉米深加工企业启动现有产能,同时控制玉米替代品进口,尤其是不受WTO规则限制的大麦、酒糟、木薯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化解玉米等农产品的超高库存压力和风险。三是聚焦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业态新模式、技术装备、龙头企业、质量品牌提升、加工园区和主产区加工业等绿色加工、节能环保重点领域的发展,推动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第二,强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创新农产品加工业组织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团,形成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领军企业。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建设一批农民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各经营主体通过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形成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提高农民分享二三产业价值的比例。二是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广泛开展科企技术对接推广活动,大力促进新技术与加工渗透融合,培养造就人才队伍。三是大力提升质量品牌。引导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标准化体系并贯彻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

第三,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扶持体系。一是加大财税和基建投资支持力度,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和实施范围,扩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二是扩大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试点行业范围和初加工所得税优惠范围,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规定,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三是降低融资门槛,研究将企业收购资金列入专项政策性贷款的方式方法。扩大抵押物范围。四是统筹解决用地问题,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企业用地出让价格按当地工业项目最低价执行。五是将农产品加工企业用电执行大工业优惠电价,初加工用电按照农用电办理。六是将初加工产品流通列入“绿色通道”。(政协大会书面发言 作者:张桃林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