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最真九三科技情。
4月19日至21日,首届九三青年社员“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举行。这次科技论坛是中央青工委成立后,各领域青年社员在社中央青工委的指导下,在九三学社辽宁省委、厦门市委等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着眼于“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培育与转化,并根据青工委“自组织、自发展、自管理”的三自模式,由青年社员自组织的第一次线下大型科技活动。社中央青工委副主任王莹出席论坛,来自上海、湖北、新疆、辽宁、广东、云南等20个省、市、自治区的社内青年科技专家、企业家、公务员等近40人参加了论坛。
开幕式上,王莹代表社中央青工委致开幕辞,她认为论坛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彰显了九三青年的爱国情怀,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打通成果转化的断层,实现科技创业的夙愿。
陆朝阳代表论坛承办单位致辞,向参会的青年社员表示真诚的欢迎,希望伙伴们在论坛中发挥特长,为九三青年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插上翅膀,也为推动九三青工委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此次论坛由邓方阁、刘子铖、陆朝阳发起,邓方阁代表发起人介绍了论坛筹备的背景、过程及筹备工作,并提出此次论坛的主题将围绕“让九三更有活力,让科技更具情怀”。
青年论坛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主题,分为科研报告和主题讨论两大部分,其中,科研报告分为中医中药、健康医疗、智能信息、资本管理、材料科学与机器人服务5个板块。
围绕中医、中药产业现状、发展与应用,程永现、玄振玉和刁云鹏分别作了题为《中医智慧启迪下健康产品研发模式与成效》、《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要素》和《五谷虫生物清创系列产品的临床应用和成果转化》的报告;针对最新医疗技术,邓方阁、宫念樵和王志敏分别作了题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转化》、《创面愈合:敷料和药物的突破》和《基因检测的故事和干细胞》的报告;基于智能信息在各自领域的应用情况,黄琼、童强和宋震分别作了题为《信息技术在农业养殖中的应用》、《“制冷云管理”智能信息化建设》和《地盒——云时代的地质勘查革命》的报告;围绕创新模式及管理、资本运作、以及公司法务三个方面,马卫民、于文龙和刘方武分别作了题为《移动互联思维下的商业模式创新》、《风险投资基础知识与行业投资介绍》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风险点》的报告;在材料科学与机器人服务方面,冯传良和明东分别作了题为《细胞培养三维支架材料项目》和《“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康复机器人》的报告,米立伟向论坛提交了报告《高性能结构材料》。
主题讨论部分,与会社员围绕“中西部地区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的相关建议”“西部欠发达地区双创时代如何做好创新工作”“产学研转化之现状、困境,如何有效转化”“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北方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和思考”和“九三社员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践行民主、科学精神”5个主题开展了研讨。
围绕研讨主题,袁敏作了题为《打通科技创新成果的通道及科技创新政策解读》的报告,徐强介绍了以色列机器人的应用情况;刘晓宇向论坛提交文章《破解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双创时代”之殇》,郝俊东向论坛提交文章《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三要三不要”》。
论坛期间,来自辽宁书画院青年书画家宋永柱向每位参会社员赠送书法作品。社中央青工委副秘书长贺春旎为每位报告人带来了珍贵的陈嘉庚纪念邮册。与会社员还参观了由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卓越中心、量子保密通信上海总控中心、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机构。
闭幕式上,贺春旎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论坛的16场科研报告和5场主题讨论,都是思想的交流和激情的碰撞。论坛顺应时代的潮流,展现了九三青年的风采,将极大地促进青年社员的科技交流。同时,论坛的成功举办也是社中央青工委践行“自组织、自发展、自管理”的有益尝试。(文/王莹、邓方阁、卢全国 摄影/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