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让法治的力量与公民如影随形


4月25日至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审议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关于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草案、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2015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等。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谢小军、丛斌,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刘政奎、姒健敏,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侯义斌,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委员王明雯等出席会议并建言。

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宣传解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华开展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万家。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制定是为了使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并对其合法权益予以更加充分有力的法律保障。

该法草案自2014年12月首度浮出水面以来,一直备受国外媒体关注。“该草案限制了国外非政府组织在华的活动”“中国会关上大门”……路透社和《纽约时报》曾这样报道。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法新社、《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的提问100%都是关于这部法律。因此,做好这部法律的诠释显得尤为重要。

丛斌说,任何非政府组织都需要一定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它的行为,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境内开展的活动,是中国推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体现和解读这部法律的精神。我们制定这部法律实行的是开门主义,而不是关门主义,首先要把这个精神宣传好,其次,总则的第五条所规定的是为维护国家安全设定的红线,应重点宣传;针对第五条,他建议在细则中要体现分类管理,体现‘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以利于国家建设和发展。

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同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定》。由此展开全民普法活动。30年来,随着“六五”普法的结束,如何进一步加强“七五”普法期间的法治宣传教育,更加精准有效做好“七五”普法工作等问题,委员们各抒己见。

侯义斌说,法治宣传教育“七五”规划对于“十三五”时期国家发展很重要,尤其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

在王明雯看来,对领导干部的普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也是普法工作的重点。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树立法治思维,自觉遵守法律,提高依法履职能力。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法治理念,提升法治思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长治久安,只有各级领导干部提高了法治思维,能够自觉运用法治的方式,这样才能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王明雯进一步建议,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不断创新,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依法治国、普法宣传变成―个个活生生的案例和故事,把法治理念、法律知识送到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发自肺腑地接受、认同法治中国的目标。

丛斌提出,普法是一个浩大、艰苦的系统工程,应通过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理念,对我国现行的一些关键法律进行解读和宣传,配合公正司法的具体案例加以辅证。在全民学法守法环节上,丛斌认为,应当“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公正司法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基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司法案件的公正审理,让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法律的真实和存在,以促进人民群众信法、主动学法、自觉守法、尊法和崇尚法律。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知法、信法、守法、尊法、崇尚法律,全面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姒健敏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要让老百姓守法,首先要让老百姓信法,重要的讲话精神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来体现。”

决议草案第5条提出,要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姒健敏态度鲜明,“我赞成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但‘在中、高考中增加法治知识内容’这句话似乎不妥。中小学里最重要的是普及反家暴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权益保护法律知识,但没有必要列入高考。”谢小军建议:“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完善国民教育法治课教材体系,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

决议草案明确,“要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普法,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公民日常工作生活。”来自四川凉山彝族的王明雯表示赞同。她认为,目前的普法实效性较差与普法的针对性不强有关系,应当推动普法对象的精准化,变“不分群体”为“因人施教”,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育程度不同,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大力实施差异化普法策略,切实提高普法实效。特别是应当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普法力度,将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有机结合。

首审年度环境报告 关注气、水、土

大气、水、土壤,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环境污染治理的“三大战役”。2015年被称为新环保法实施年。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施行以来,我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得怎样? 常委会期间,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受国务院委托报告2015年度全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听了报告,刘政奎提出3点建议。一是报告2015年环境质量状况时,对比年份要尽量统一,以便看出2015年环境质量的实际变化状况及一年来和“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成效;二是报告2015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时,只列举了部分约束指标完成情况,不够全面;三是当前环保工作存在环保责任不落实、执法监管不严、基层能力不足等问题,分析得不够全面、透彻,没有很好地回应社会关切,希望明年向常委会报告工作时有所改善。

报告在下一步安排上指出:“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和信息化水平,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对此,丛斌建议: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全面推开,重点是将环境损害的司法鉴定工作做细做实,这是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机制;加速国家公园体制的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不只是生物物种资源的“储存库”,关键是在一定大的范围内能系统保护该区域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要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坑口电站符合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可以促进当地煤炭企业转型,把长途输煤转变成输电。

王明雯建议,环保部在报告中增加海洋、草原、湿地等方面的情况报告;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情况作出原因分析,以便对照改进,同时便于人大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或者环保专项报告时进行检查落实;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土十条》,推动土壤污染治理工作;进―步推进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

野生动物保护法 保护和利用能否同行

“关于虎园死虎尸体存放问题,我去看过,虎园负担很重”,丛斌表示,“我问过一个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他们的说法是,死虎尸体不能利用,否则就开了一个口子,人工饲养的活老虎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他认为,应该制定相关制度,对自然死亡的人工繁殖重点野生动物的利用问题作出规定。”

王明雯建议对已死野生动物进行拍卖,费用上交国库。她提出增加一款作为第58条第2款,即“对活的野生动物,放回野生动物区或狩猎区;对已死的野生动物和野生动物制品,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处理,并向受让人出具相应证明。拍卖费用上交国库。”王明雯表示,第58条属法律责任部分,是关于依照本法规定没收实物的处理规定,该条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单位执行,这里没有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以及猎捕到的猎物应当由谁处理、如何处理作出规定,授权不明,将导致执法混乱,建议增加规定。

谢小军建议增加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的规定。他说,去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第58条规定了对污染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国际国内实践表明,公益诉讼制度对危害野生动物的行为有很大震慑作用,还可以补充行政监管执法资源不足,并且在增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促进公众积极地参与保护行动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环境保护法规定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破坏生态的行为,广义地说“破坏生态”应该包括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破坏的行为,所以建议参照环保法第58条的规定,在本法第5条增加一款作为第3款,“在设区以上的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公益活动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可以就危害野生动物及破坏其栖息地,损害社会公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王明雯认为处罚条款应更具可操作性,法律责任部分中很多条款涉及到罚款数额幅度非常大,“10万到100万”、“1万到10万”、“2千到1万”等,给执法部门自由裁量权很大,会带来一些其他问题,建议缩小幅度。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文化方面立法一直相对滞后,相关法律制定得较少,亟需一些基础性法律给予保障。为补齐这一“短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

——增设公共文化产品安全性保障制度。草案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丛斌认为,公共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它与物质产品一样,也要符合安全、有效、可控的三个原则,建议增设公共文化产品安全性的保障制度,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明确行政执法主体。草案提出:“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新闻出版广电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丛斌建议只保留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一是防止“五龙治水”,二是给全面深化改革留有空间。

——“全民健身”改为“全民健康”。草案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丛斌说,大多数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健康问题,健康理念的灌输和健康方法的普及本质上是文化导向问题,国务院“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议将“全民健身”改为“全民健康”,通过科学的健康文化普及,使人民群众能正确对待疾病、健康和生死。健康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是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抓手,能够增强人们的理性,使其正确对待与己有关的事务和社会现象。

——将美术馆列入公共文化设施范围。草案第十三条列举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王明雯建议将美术馆也列入公共文化设施。“美术在公共文化供给中不可或缺,美术馆承担着传播视觉文化内容的任务,应当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应设立标准。侯义斌表示,涉及全民的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应按照人口比例规定最低数量和面积,例如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保障。

——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写到总则中。刘政奎说,农村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需要更加重视,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仅体现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上,还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管理能力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