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褚君浩:“互联网+”时代的新科普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科普的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现代科普工作正在用各种新的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实现多层次,广受众的传播方法,去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丰富科普的新形式并起到很好的效果。最近关于引力波的科普,互联网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科普工作需要创新思维,以新技术、新媒体、新内容来吸引读者。

在互联网+的时代,新科普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普工作者目前对新技术掌握不够,需要加强学习与使用。目前从事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比较习惯于传统的科普方法,对于新技术重视不够。实际上,从文本阅读到图片到音频视频和各种大型动态演示,或者虚拟现实,科普工作者可以使用的展示工具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易用。在多个科技领域,新技术提供了更直观,更准确的描述方式,如何利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去进行科普,科普工作者要加强学习。

2.科普工作要加强新媒体的使用与推广,好的科普作品要结合新媒体手段,科普工作者要与新媒体工作者合作。基于互联网,科普工作不再是一家之言,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内容的泛滥也导致优秀的科普工作常常被湮没,有些伪科学的内容反而获得广泛的关注。这要求科普工作者必须重视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和推广,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

3.科普工作要善于发现需要科普的新内容,特别是学术前沿和新工业革命的新思想。科技正在快速发展,新的内容不断涌现,就像青蒿素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或者引力波的实验发现,这些事件所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科普高潮,都有科普工作者在各个平台上不懈的推动。工业4.0,互联网+,新工业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等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成果,都需要科普工作者及时关注和获取最新的科技内容,并积极参与。特别是要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科普作品。

4.“互联网+”的科普方式还要进一步创新发展。要创新发展新科普技术,把科普贯穿到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科普方式中去。例如可双向活动,结合游戏,亲自体验、甚至动手完成的方式;例如3D打印技术,乐高的NXT机器人和Arduino单片机平台;例如发展虚拟博物馆技术,让人足不出户地进行浏览,发展全景视频动态流技术,共建虚拟现实交流社区,等等。

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科普工作者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在各个科技领域去更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思想。(作者:褚君浩 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