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高抒:海岸带扩容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向海一侧的边界位于大陆架边缘,而向陆一侧的边界位于海洋因素(如潮汐、台风、海陆风等)能够作用到的范围界线,海岸带陆地部分的宽度一般可达200—300公里。我国沿海省份的很大部分以及内陆省份的一部分区域都属于海岸带的范围。

从全球情况看,海岸带对人口、生产力、信息、资金、财富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这是与海岸带所处的地理环境相联系的。由于海洋的调节作用,靠海的地方气候宜人,居住条件较好。海洋所提供的交通条件,更是内陆地区所不具备的。海岸带的各种资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海洋经济既包含海洋资源(海上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土地与港口资源等)直接带动的产业,也包括由于临近海洋而受惠的产业(如海运、临港工业等)。沿海城市的规模往往与其港口吞吐量成正比,这就是海洋对城市发展影响的证据。从机理上讲,内地城市拥有的产业,沿海城市都可以有,而沿海城市的一些产业放到内地却难以发展,致使两类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出现差异。

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快于内地。值得指出的是,相对于我国的人均国土面积,人均海岸带面积很小,这个特征与美国差异很大。美国的总人口约为我国的四分之一,但拥有大西洋、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漫长岸线,东、南、西三面都是海岸带。其北面虽然不是海岸带,但受到五大湖的影响,气候环境特征却接近于海岸带。计算下来,我国人均海岸带面积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海岸带的相对狭小也能解释我国沿海城市的拥挤状况。以上海为例,且不提其交通、城市建筑的拥挤程度,生产用地也已接近目前生产方式所能支撑的极限。上海市土地面积为6340平方公里,2015年GDP总量接近2.5万亿元,即每亩土地的产出为26万元,相当于或超过了发达国家不少沿海城市的水平。今后,如果上海市想要继续在人均GDP上赶超发达国家,海岸带资源就成了一个明显的制约因素。我国其他沿海城市都有相似的问题,只是暂时不像上海那么突出罢了。

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与海岸带的范围和支撑条件相关,因此需要扩大空间范围、优化支撑条件,这就是海岸带扩容。这对于内陆地区的发展也极为重要,沿海与内地的经济水平的梯度决定了资源、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方向和强度,只有沿海强劲,内陆才能进一步发展。海岸带扩容有如此的重要性,应该怎样实现?可以有空间扩容和结构性扩容两种方式。

空间扩容的意思是扩大海岸带的土地面积,使之可用于未来发展,其方式无非是向海或向陆扩展。

在向海方向上,围海造地和岛屿开发是前一段时期的热门话题,全国沿海各地在过去几十年里实施了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目前又开始进行一定程度的岛屿开发。但是,这种方式在未来并不具有很大的潜力。在河口海岸,新生的土地依赖于河流沉积物的输入补给,流域内的水库建设圈闭了大部分沉积物,因此目前土地淤长的速度趋缓,可围的土地差不多都已围起来了。岛屿的土地资源也有限,用一点就少一点。更重要的是,围填海如果规模过大,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例如,潮间带和近岸浅水区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不少海洋鱼类的幼鱼也是先在这里生长,然后归入大海。因此,现在政府部门已对围填活动实行了限制。由此可见,向海拓展获得土地在未来一段时期前景较小。

向陆一侧的拓展,其实质是要把原先不属于海岸带的地域转化为具有海岸带属性的地域。为此,需要通过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对环境进行整体或局部改造,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达到海岸带环境的标准。在这个方面,水环境的调整最为重要。对紧邻海岸带的内陆地区实施水环境整治,增加湖泊、湿地的面积,形成有利于植被繁衍的环境,可以局部提高环境适宜性。水的来源可结合东部地区的航道和运河扩建工程来提供。随着内陆水运体系的扩展,水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配置。甚至将海水引入内地,在零排放的条件下发展海水养殖,这在未来是有可能的。在局地“海洋性气候”构建的同时,发展现代交通,缩短新增海岸带区域与岸线或海港之间的距离,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高铁的开通使合肥到上海的旅行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就交通方面看,合肥就够上了融入长三角的条件。

海岸带向内陆延伸的潜力较大,我国南北距离长达数千公里,只要把符合海岸带指标的区域向内陆方向推进30公里,就能再造一个江苏省的面积。因此,海岸带空间扩容的主要目标是在向陆方向,其关键是通过环境整治创造局地海洋性气候。

结构性扩容的含义是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情况下,通过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来提升海岸带经济,获得较大的增长潜力。

基础设施改进的一个例子是港口、航道、铁路等的升级改造,在同样占地面积下提高交通运输能力,这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产业结构对于海岸带区域十分重要,按照单位面积产出这一指标,有些产业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能够立足于海岸带,而在地价发生大幅度上升之后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这在市场经济的情形下可以自动发生。更加积极的办法是,在某个特定产业难以维持之前就主动进行调整,让新兴产业和高值产业始终在海岸带占据主导地位。土地利用的优化也很重要,同样的一些产业、同样的土地面积,采取不同的空间布局将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每一块土地都适合于不同用途。所有土地都处于最佳状态时的经济效益当然是最高的。例如,海岸带的两块土地,一块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另一块位于低洼地带,易受洪水威胁。此时,如果要用它们来分别建设高新产业园区和普通居民住宅,应该如何分配?这个问题的解决无疑应该基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评价。同理,海岸带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是否处于最优状态,应定期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时调整,及早发现问题,作出有预见性的决策。

仍以上海市为例。长三角环境整治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扩大三角洲的范围和面积,经过区域协调能够为上海所用,这样上海市的发展就不再局限于6340平方公里的面积;而新兴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优化等措施可望进一步提升单位面积的产出,国际上每亩土地GDP大于26万元的地方有不少,而它们也不是最终的极限。

需要重申的是,虽然海岸带扩容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自然发生,但较大的扩容需要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扩容目标和方法需要借助于科学技术,蕴含着多种基础研究的问题和技术层面的挑战。但我们可以乐观地说,如果海岸带扩容确实是国家的重大需求,那么这一需求必定可以带动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协大会书面发言 作者:高抒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