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已成普遍共识。要补齐这块短板,实现“四化同步”推进,一方面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更加注重补齐以科学素质为核心的农民综合素质短板,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做到“见物见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老乡”小康。
一、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中央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看,广大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步实现以科学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人的现代化,是分享现代化成果的价值体现和必然要求。小康社会的多项指标都与全民科学素质直接相关,而且,“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小康既要“肚子小康”也要“脑袋小康”,特别是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更需要实现包括科学素养提升在内的全方位脱贫。从农业现代化建设看,到2020年要取得明显进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根本靠农民这个主体,必须以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核心,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型生产经营者队伍。从新型城镇化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既要农民能进城,消除各种障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要农民真进城,提高进城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事实上,农民科学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关系到2020年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标的实现。
二、农民科学素质及科普现状与问题
通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深入实施,“十二五”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3.27%提高到6.20%,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农民仅从1.51%提高到1.70%,与平均水平的差距从1.76个百分点扩大到了4.5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间的差距在拉大,尤其是距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相差甚远。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客观上受到农民群体数量大、分布广、基础差、流动性强以及历史欠账多等因素制约,主观上也存在: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科普意识淡薄,长期以来“见物不见人”,忽略了人的素质提升;二是农民科普工作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手段滞后、力量分散,多以点上活动为主,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广覆盖常态机制尚未形成,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缺乏法制保障;三是农民科普教育和科普产品供给不适应,针对性不够强,农民喜闻乐见的科普内容、适应农业农时特点的科普形式和科普产品不多,需要在供给侧及获取端协同发力和创新。
三、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政策建议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战略性工程,国家正在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2000万人次以上。建议同时关注务农农民素质提升问题,把农村科普教育纳入社会化均等服务范畴,持续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投入和条件能力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依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抓紧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三五”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不断增强农民绿色发展理念和运用清洁生产技术、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强化基础支撑,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强化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教育内容;二要强化平台(基地)支撑,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科普设施,大力推广农民田间学校,增强农业科研试验站、农技推广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的科普功能,提高向农民的开放度、吸引力和服务能力;三要强化协同支撑,支持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协同开展农民科普工作,支持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更好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用,建立鼓励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主动投入农民科普教育评价体系;四要强化重点支撑,聚焦新型职业农民这一重点,融科普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之中,加快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运用大众传媒及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农民科普产品和传播方式,提高农民科普与教育培训效能。(作者:张桃林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