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董小平:完善科普机制,牢筑双创基础


 “双创”的社会基础之一是“人”。创新创业者应是敢于创新、独具慧眼的开拓者,从业者也应是勤于思考、善于实施的执行者,而整个社会和公民也应该具备冷静判断、容纳多元、接受新奇、允许失败的科学态度。我国的整体公民科学素质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学习科学的欲望、尊重科学的态度、探索科学的行为和创新科学的成效等方面均存在着差距。因此,做好我国的科普工作、发展我国的科普事业必将是我国的“长策”!虽难以立竿见影,但必定为固国之本。

我国目前的科普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备,突出表现为过度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源介入有限、学术机构团体参与不足。“双创”和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和实施为我国科普工作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建议如下。

一、做好政府的引领和服务作用

各级政府应把科普工作列为政府的长期基本工作,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在国家科技政策中应充分考虑到公众理解科学问题,搭建科普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主动地提供政策和信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好科普市场化的服务工作。

二、吸引社会资源培育科普市场

科普事业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社会资本和力量的投入和健康发展是科普事业长久不息的源泉。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采取国家、企业、社会民间组织融投资或入股的形式参与利益分配。明确营利性的科普产业是公益性科普事业的重要补充。培育一批按市场化运作的科普中介机构,建立各类基金会,作为社会科普资金投入的平台。做好科普人才,特别是从事市场化运作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

科普工作的开展要靠科技工作者,现有的科技考评制度和人才培养计划使得“重研究、轻科普”现象尤为突出。可考虑在重要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中设立专门科普管理机构,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考核中设立科普内容,建立起科研工作者的科普义务感。要充分发挥各类学术团体、学会的积极作用,明确在科普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成为科普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承办者。(作者:董小平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