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敬业有恒 大爱无疆


今年是我国近代地理科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黄国璋先生诞辰120周年,也是他离开人间50周年。作为晚辈后学的我,对黄国璋先生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撰写《黄国璋传略》的过程中,最感动我的是他身上洋溢着的深挚的大爱!这种大爱是很具体的。

他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他的情怀,拳拳之心,他的理想、远大抱负都是围绕为国图强。他负笈海外,勤奋、刻苦,成为20世纪20年代我国留美学生中专攻地理学并获硕士学位的第一人。他选择回国,是因为他受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看到那时的中国地理学落后于欧美,甚至落后于国内其它学科,他立志要用自己所学改变这种现状。他就像一颗燃烧着热情、燃烧着生命的火种,传播近代地理学的理论、方法,用所学的全部知识、全新的教育理念开拓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

他爱他所选择的地理科学事业并终生致力于此,无怨无悔。他有眼光,也有胆识,敢于向旧传统向固有的思维模式挑战。他著书立说,曾连续发表论著,强调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推求人地相关之理,改革原有的偏重描述性的教学内容。1930年出版的《社会的地理基础》一书,辩证论述了人地关系的性质、原由、结果,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家最早最全面论述人地关系的著作,被学界推崇为改造传统的记述地理学的一部力作。而此时的黄国璋先生只有34岁。他视野开阔,有胸襟,有气魄。黄国璋先生不仅业务精深、语言风趣、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广征博引、深受学生欢迎,而且在任上千方百计延揽各路名师,一支支强强联手、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的组建,源自黄国璋先生门户之见和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怀,源自大家对他的信服与敬重。黄国璋先生是敬业有恒、思维敏捷、长于管理的教育家。从他1928年底到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任教,直到1966年9月故去,38年间先后主持过7所知名大学地理系。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系主任。后又创办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其中4所是黄国璋先生首创的,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创办大学地理系最多,担任地理系主任时间最长的人。他走到一个地方就带动起地理科学的传播,所到之地无不留下他坚实的脚印。

他爱他的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始终关心年轻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他不仅把先进的学习方法、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凡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学生,他都亲自联系送到国外著名大学深造。一时没有条件的,他也往往根据个人条件和特点,精心指导、帮助选择研究方向。王钧衡(九三社员),当年就是在黄国璋先生建议和指导之下,努力研究中学地理教育,最终成为一个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地理教育家。我国许多著名地理学家,如任美锷、薛贻源、郑象铣(都是九三社员)、王德基、刘培桐等都曾受教于他。他常从自己有限的收入中节省出一部分钱给生病的学生购置鸡蛋等营养品,有时是请他的夫人熬好鸡汤给生小孩的青年教师妻子送去。40年代中后期全国“争民主、反饥饿、反内战”民主运动中,在北平的黄国璋先生不仅数次参与签署宣言,还多次和那些进步教授、学生一起游行并勇敢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自始至终与学生站在一起,还与静坐学生坐在一起直等到被捕学生全部释放。

这些只是他人生中的点滴,却折射出他身上深挚的大爱,这大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是这么充实,这么有意义!

黄老离开我们有50年了。这半个世纪里,他一生挚爱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是公正的。尽管泼在他头上的污秽还远没被彻底清除掉,但黄老没有被人忘记。他的家乡,他工作过的大学,参与创建过的学术团体,教过、带过的学生,在怀念、学习、继承、发扬黄老的精神,九三学社几代人也在追思、想念他,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黄老对于九三学社创建、发展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客观、正确地评价他,学习他。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者李书为九三学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原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