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未来。最近刚刚结束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新协定,开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全球气候治理新时代。《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里程碑,传递了全球向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信号,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和各国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着以‘广泛参与、各尽所能、务实有效、合作共赢’为特征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逐步形成……”
偌大的会场鸦雀无声。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正在做客“九三讲堂”,与听众分享气候变化大会的焦点问题和谈判过程。形象、生动的讲述吸引了100 多名听众。
这是2015年 12 月 24日,“九三讲堂”上出现的一幕。
“九三讲堂”讲什么?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多次强调,全社社员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自信。实现“思想上坚定”,就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具有坚定信念。“思想上坚定”的前提是自信,自信的前提是“穷理”,就是对相关道理要透彻地理解,要化为自己内心的东西;同时要增强战略思维,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九三讲堂”就是九三社员增强战略思维、开拓视野、提升大局意识的布道场。也就是通过“九三讲堂”一次次的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广大社员在认识问题时,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看待形势时,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不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要把九三学社建设成为“思想上坚定,履职上坚实,组织上坚强”的参政党,每个社员都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都要把当下中国现实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观察,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从倡议设立“九三讲堂”到明确其基本定位,从每次讲什么到邀请谁来讲,韩启德主席从多党合作和九三学社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具体指导意见,为办好“九三讲堂”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9年来,“九三讲堂”共开讲29次,其中,涉及政治题材的10次,比如“建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变”、“大国崛起的启示”等;涉及经济题材的5次,比如“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它面临的挑战”、“如何开启我国低碳转型窗口”等;涉及文化题材6次,比如“说山道水纵古论今”“中国哲学中的爱与宽容”、“中外文化比较”等;涉及社会题材的6次,比如“传染病的历史告诉我们”、“宗教:冲突还是和谐”、“解读新信息环境下的应对与挑战”等;涉及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2次,比如“地球三极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焦点问题和谈判过程等。
白驹过隙,9个春秋转瞬即逝。“九三讲堂”的话题涉猎之广,主题发掘之深,已成为全社上下拓展视野、提升境界、增强履职能力,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平台。
“九三讲堂”谁来讲?
“民主科学精神的根是深植在人们心中的,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就会得到广泛认同。” 一位学者这样评价说。
引领大众,先要对接大众。好比火车头带动车厢,先要挂上‘钩’,否则只是火车头在前面空跑。在“九三讲堂”开讲的这9年,主讲人既有九三学社的“自己人”,像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北京大学著名文化学者金开诚,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年轻学者张源,青年才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等。但更多的是社外学术界、理论界的“大咖”,比如王蒙、俞可平、钱乘旦、秦伯益、周其仁、刘正荣、高登义、徐焰、李绍先、李零、倪维斗、王博、陈锡文、单霁翔、解振华…… 充分体现了“九三讲堂”的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
在这里,听众可以与著名专家学者“零距离接触”,直接对话互动。胸有“格局”立天地。格局如何,往往影响乃至决定一个党派能走多远、行多稳,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担。正所谓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九三讲堂”作为九三学社中央主办多年的品牌论坛,始终坚持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做客讲堂,阐述热点难点问题,已然成了一个知名品牌。
“九三讲堂”谁来听?
“故宫有没有什么规章制度防范像最近发生的游客不雅照事件?在突发公关危机事件时,故宫有没有应急预案?”
“请问故宫将采取什么具体措施保证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试行的每天限流8万人的目标?”
“请问故宫博物院如何具体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免费文博教育?”
这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做客“九三讲堂”时,听众现场连发问,探询与故宫有关的问题。虽然在座几乎所有人都参观过故宫,但是从管理者角度了解还是第一次。对博物院环境近乎严苛的管理新要求,更凸显服务理念的设计新设施,着眼于下一个600年的发展新规划,大家新奇之余,都对新政下故宫更加贴心开放的公共服务所吸引,对这所年逾600岁却越来越时尚的世界级博物院充满期待。
九三学社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既要抓住 “关键少数”,又要面向全体社员。韩启德主席率先垂范,无论公务有多忙,每次“九三讲堂”开讲,他总是悉数到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邵鸿、赖明、丛斌、印红等也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心和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成员,九三学社中央和北京市委机关工作人员由于责任和使命的驱使,总是台下听众的“大多数”。
由于“九三讲堂”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许多在京九三学社社员慕名而来;与此同时,其辐射效应也逐步显现,九三学社中央机关周边万泉小学教职工、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师生等也“闻讲”必到。
每逢“九三讲堂”开讲,九三学社中央多功能报告厅就几乎没有空位。人们从京城的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甚至有的听众从天津、河北等地乘早班火车赶来。这些“铁杆粉丝”来到这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虔诚地享受民主科学的饕餮盛宴。
这些讲座,小而言之,只是一次次知识的宣讲,大而言之,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传播。在这方面,“九三讲堂”无疑是开风气之先、具有示范作用的。这里,一时间竟出现了作家学者主动报名讲演,听者以能占有一席之地为荣的局面。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良是“九三讲堂”的铁杆粉丝,只要讲堂开讲,他风雨无阻。他说:“我们赶几个小时的路、换几趟公交车也值”;“这些名家旁征博引,以全局眼光透视中国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中国发展的宏观情况。”有的听众听着不过瘾,嫌两个半小时的演讲时间短,要求增加时间和频率。九三学社中央就将讲堂的精华内容剪辑制作成光盘,发放给各个省级组织,使受众从北京开始辐射全国。
一个政党只有顺应社会潮流,为社会进步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有它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九三讲堂”也会在九三学社弘扬传统,坚实履职的道路上不断燃烧着自己的价值。(杨琴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