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7月7日下午在京召开第52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言献策。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建言,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回应。
武维华说,根据调研结果,目前每年产生近9亿吨农作物秸秆,其中再利用的主要途径是秸秆还田和肥料化、饲料化。尽管桔杆作为生物质能源可用于生产沼气甚至乙醇等清洁能源,少部分用于纸张、建材的基质材料,但由于投资大、规模小、效益低等原因,短期内不可能成为秸秆利用的大头。目前在全国大规模提倡的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秸秆还田,大约占到所有秸秆利用的一半以上,但推行秸秆还田的困难在于,对于黄淮海、华北一年两熟粮食主产区而言,夏季小麦秸秆还田相对较易,秋季的玉米秸秆还田则问题较大,每年两季的秸秆还田模式很难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而在东北、内蒙古等北方高寒粮食主产区,秋收后的秸秆还田后很难腐化肥田,影响来年生产。总之,目前基本状况是,每年产出的秸秆总量远大于肥料化、饲料化和原料化等的需求总量。既然秸秆很难被100%有效利用,那么能否少产生一些不太好被利用的“无效秸秆”,或让产生的秸秆大多是供不应求的“有效秸秆”呢?即从秸秆产生的“源头”想些办法呢?
武维华就此提出3点建议。一是抓住近几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大好机遇,通过优化耕作制度减少“无效秸秆”产出量;二是鼓励推广应用优良农作物品种以提高粮食作物生产的“经济系数”,节约资源、减少“无效秸秆”产出;三是科学考量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与政策。尽管一些能源植物光合效率高生物量很大,但在目前现有农作物秸秆仍不能被全部有效利用的情况下,尚不宜专门大面积种植能源植物,特别是要禁止利用可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耕地专门种植能源植物。
张桃林说,听了各位委员、专家、企业家的发言,很受启发。对大家的一些意见建议,农业部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随着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秸秆生物量也同步增长,综合利用的任务越来越重。近年来,农业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引导,多措并举推进农作物秸秆就地就近综合利用。一是大力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去年全国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7.2亿亩,有效培肥了土壤,并增强了土壤碳汇功能。二是积极开展秸秆养畜。支持建设秸秆养畜示范县超过1000个,实现秸秆过腹还田。三是加快发展秸秆能源化利用。支持开发推广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与节能炉具配套实用技术、秸秆发电和秸秆沼气生产技术等,年消纳秸秆1亿吨以上。但是,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仍然面临着产量大、还田成本高、离田费用多、技术支撑弱、配套机具缺、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收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和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结构,控制秸秆总量,加大秸秆还田离田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和收割打捆一体化作业,加快发展种养结合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按照“政策支持、农用为主、产业发展、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杨健、王小康、王天戈、王鹤龄、尚勋武、孙宝启、江利平、连介德、王松、温香彩、潘碧灵、张全国、刘建,以及专家学者陈义龙、李洪法、王林风等也在座谈会上发言。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等与委员互动交流。
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林文漪、张庆黎、马飚出席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