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前途,非常重要!”
这是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科技大学考察时对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的评价。现场介绍情况的是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
短短8个字,包含的是重视和肯定。而肯定的背后,是潘建伟带领他的团队实现我国核心科技在国际上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你们的科研做得很好”
在京沪干线运管中心,习近平听取了潘建伟关于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的工作汇报以及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量子精密测量等技术介绍,并现场视察了相关型号产品以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效载荷鉴定件。在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和京沪干线总控中心,习近平听取潘建伟汇报量子科学卫星研制进展和京沪干线建设进展情况,以及量子信息的研究形势和相关布局情况。他饶有兴致地问,目前科大研制的量子通信实验卫星是否为全世界首颗量子实验卫星。潘建伟给予了肯定回答。
量子通信实验卫星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5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旨在建立卫星与地面远距离量子科学实验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完成空间大尺度量子科学实验,以期取得量子力学基础物理研究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具有国际显示度的科学成果,并使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突破距离限制,向更深层次发展,促进广域乃至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的最终实现。同时,该项目将为广域量子通信各种关键技术和器件的持续创新以及工程化问题提供一流测试和应用平台,形成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与量子通信实验卫星相配套,将建设4个量子通信地面站和1个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站,形成完整的空间量子科学实验系统,完成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实验任务。
创新居于5大发展理念之首,科技创新要与产业应用相结合。除了前沿基础研究外,多年来,潘建伟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推进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用化。
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项目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远距离光纤量子密钥分配和应用网络,也将是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尺度达到2000余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应用示范,总体目标是建成连接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合肥等地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结合量子科学卫星计划,形成星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干线建成后,将提高我国金融、政务、军民融合等重要领域信息通信安全保障能力,催化以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形成,标志着量子保密通信迈入实用化、产业化的大门。
潘建伟还向总书记汇报了“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量子信息研究的投入情况、我国已取得的领先优势以及目前面临着的激烈的国际竞争。潘建伟现场向习近平建议,鉴于目前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希望尽快成立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统筹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研究力量,组织实施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重大科技项目。习近平说:“你们的科研做得很好,”“今天你汇报得很好,这次每个展出我的印象都很深刻,我都记住了。”
“我们非常有幸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
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4月26日下午,习近平在中科大图书馆4楼学术报告厅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潘建伟第一个发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一方面要聚焦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打破国际垄断和技术壁垒,有效支撑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聚焦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可能催生变革性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战略必争领域,占据科技制高点,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
“我们的量子科技研究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得到来自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等科教主管部门以及安徽、山东、上海等地方政府多方面的支持。获得支持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宽松的研究环境,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我们团队中许多优秀青年人才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
“我们非常有幸地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时代”。潘建伟深有感触地说,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重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曾经评价说:“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这种跨越式进步,得益于凝聚了一支优势互补的量子物理研究团队。其中的许多年轻人才在加入团队之前,分布在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多个国际一流实验室。之所以愿意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内因是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外因则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巨大吸引力和凝聚力。“中国科大先后涌现了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赵九章、彭恒武等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科教报国、科技兴国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愿望。我们也愿以所学报效国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