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夜空中闪亮的星

——已故天文学家王思潮50年的“科普情怀”


6月17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突发脑溢血离世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南京当地几乎所有报纸都辟出整版来报道其生平。尽管事发突然,仍有数百名天文爱好者、媒体记者和研究人员自发前住送别,各大天文机构都发文表示哀悼之情,众多网友也纷纷表达对王思潮的怀念。一位77岁老人的故去何以打动公众?

王思潮1987年6月加入九三学社。1963年,王思潮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毕业,进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研究室工作,1999年退休。他是我国陨石学研究开拓者之一,还是近地天体探测和碰撞预防事业最早宣传和推动者之一。王思潮为社会各界广泛熟知,源于他一门心思扑在科普上,源于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讲授天文学知识、解释深奥的天文现象。“老人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爱戴,在于数十年来,他不计名利向公众普及天文科学知识。”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戟说。

为科普他日以继夜

自上世纪60年代进入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就参与回复“台长信箱”中的天文问题。王思潮的妻子吴秀兰介绍:“他常说,那么多来信足见群众对知识的渴求,科研人员应该负起公众科普的担子,不能让知识烂在肚子里。”

在重大天文事件中发声、编辑科普手册、进行公益科普讲座……50多年来,王思潮为天文科普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培养了大批天文爱好者。在很多重大天文新闻报道中都可以看到王思潮的观点,1994年,彗木碰撞事件引起国人关注。王思潮参加的中国研究小组不仅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比拼、时时更新科研数据,还每天发布预测回答百姓关注。最终在这场国际科普较量中赢得胜利,鼓舞了中国天文学界的士气。

退休后,王思潮更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上。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主任张旸说,“但凡科普讲座,他每请必到。有中小学没钱请专家科普,他知道了就主动去,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经常买票坐公交车赶来赶去。”

王思潮知识面之广令人吃惊,这与他坚持学习有关。王思潮的书柜里,厚厚摞着十几本资料摘抄和读书笔记,上至天文刊物文学名著,下至中小学课本,都有涉猎。前几年,70多岁的王思潮学会了打字,微博微信成了他与天文爱好者交流的平台。

虽然离开工作岗位10多年,但为了科普他仍然忙忙碌碌,经常工作到夜里一两点,去世前几天还准备讲座到凌晨。“为了这个,我和他吵了不知道多少次。”吴秀兰哭着说。

为科普他人淡如菊

王思潮的父亲王越是暨南大学创始人之一。1957年,他以广东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从此投身自幼热爱的天文学研究。同事评价,王思潮天分高、肯吃苦,肯定能在科研上走得更远。但为了守住科普这张“冷板凳“,他甘愿放弃更高的学术名誉和物质享受。

1976年,吉林发生大规模陨石雨,王思潮跋涉山区、一住数月收集样本,对我国陨石学研究作出开拓性贡献。上世纪90年代,他与同事四处奔走,一再呼吁我国加入世界近地天体研究,位于盱眙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最终落成。

葛一汪彗星发现者之一、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葛永良说:“跟王思潮一起研究吉林陨石雨的天文学家欧阳自远,后来成为卓有成就的院士,我能发现葛一汪彗星,都是得益于王思潮的创新。可因为投身科普,王思潮被认为“不务正业”,职称、科研都受到影响。”

王思潮身后留下的唯一房产,是单位60多平方米宿舍,仅有的值钱家当,是20多年前购置的电视、冰箱。极为笨重的夏普电视修了数次舍不得扔。西装一穿30多年,只有重要会议时才舍得穿。

“他对物质没有要求,买菜都是看到打折才买,但是民间天文活动,他却经常支持一两万元。"吴秀兰说。《现代快报》记者胡玉梅说:“王老师帮媒体科普从来不计回报。他给记者解释疑难,电话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

老人去世近两个月,仍不停有各地爱好者打电话到天文台,点名找他。

为科普他终其一生

近10余年来,王思潮已数百次接受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访。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深奥的天文现象。王思潮不仅讲科普,还写科普,他和李泽平著写《宇宙星球大碰撞》,主编《天文爱好者新观测手册》、《天文爱好者基础知识》、《天文爱好者观测探秘》等书籍。

2007年,王思潮自掏腰包,创立旨在鼓励和促进提高UFO观测水平的“北斗星观测奖”,可惜由于资金来源的匮乏以及王思潮为孩子海外上学筹款的压力,这个奖没能坚持下去。

九三学社紫金山天文台支社主委季海生说,在王思潮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一线研究者开始主动参与科普。目前,九三学社支社7位首席科学家都主动走进中小学校做科普。

杨戟说,王思潮甘于清贫、致力科普的事迹,是鼓舞更多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好抓手。加大对其事迹的宣传,有利于更好传递科学精神的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与前沿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王思潮虽已离去,但他用一生坚持的“科普情怀”值得全社会弘扬。

王思潮用责任和使命书写了“科普人生”,用执著和真诚诠释了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他是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是16万九三学社社员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