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在大棚了解二氧化碳施肥技术使用情况。
走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的公路上,两旁整齐排列的蔬菜大棚绵延不断。孙昌是宁城县一肯中乡石柱洼村的茄子种植户,走进他的蔬菜大棚,刚摘下不久的圆茄子成筐摆在门口。
“我们家的茄子比别人能多卖一毛钱,因为果实饱满、色泽鲜亮。”孙昌告诉记者,4年前他开始使用二氧化碳施肥,茄子打药少了,品质好了,产量也上去了。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物质,浓度的高低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1月11日至12日,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委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赵永华组织专家就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在赤峰市展开调研。
效 果
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在内蒙古,冬季新鲜蔬菜基本靠外调,而内蒙古海拔高、晴天多,自治区政府就把温室大棚建设作为解决“菜篮子”问题的重要措施,截至去年底,已达到250多万亩。
面积如此之大的温室大棚,但产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赵永华认为,主要原因在二氧化碳施肥上。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将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应用于作物栽培,挪威有75%、荷兰有65%的温室施用二氧化碳,其他如丹麦、日本、英国、美国等施用二氧化碳也相当普遍。
二氧化碳和水、肥有着同等重要作用。冬季温室大棚为了保温,常处于密闭状态,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时补充。
对此,农户有着最直接感受,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房身村的赵守云去年底开始加入二氧化碳种植青椒。“椒皮厚、果色亮,不长灰霉了。”赵守云说起了这些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变化。同村毕冉两亩的黄瓜大棚以前可以摘600至700斤,现在用了气肥最多的时候可以摘1300斤左右。
包头市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尚春明向记者介绍说,植物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吸入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化合为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等有机物质,然后再输送到植物的叶、花、根、茎等器官。植物排出水分后所剩余的干物质中多数来自光合作用。
“来之前看了很多关于二氧化碳施肥的材料,但实地考察看到农民增产增收还是很有触动的。” 结束了两天调研,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科院农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现代农业研究室副主任胡志全谈道。
参与调研的专家普遍认为,从实际效果来看,二氧化碳施肥实现增产30%到100%是可行的,并且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品质高口感好。
推 动
1976年,北京玉渊潭公社试验站等4家单位首次报道了二氧化碳施肥黄瓜、芹菜、榨菜的显著增产效果。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的作用被学界认可,但目前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并不明显。
九三学社作为科学技术领域人才汇集之所,许多社员看到这种情况也急在心里,想方设法推动这项技术的应用。
2012年7月8日,当时还是乌兰察布市副市长的赵永华给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写信,详细介绍了二氧化碳施肥的效果、增产原理等。韩启德批示请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进行调研。
张桃林组织农业部科教司、农机化司有关人员进行调研。调研结束后,农业部以专报的形式写了《关于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应用情况的报告》。
报告肯定了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的增产增质作用,分析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速度缓慢的原因,并提出可以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和九三学社联合举办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培训班。
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会也专门研究二氧化碳施肥推广工作。在九三学社各级组织的配合下,目前,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地区部分农户在使用这项技术。九三学社社员经过多年实验,发明了二氧化碳气体施肥器,对碳铵进行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温室中供作物进行光合作用。
九三学社中央农林专委会2016年报送了《建议加快推广温室大棚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的社情民意,并将二氧化碳施肥列入2017年调研课题。
建 言
“技术很好但在我国用的很少,说明没有找到适合的应用方法。”参与调研的专家普遍谈了这一点。
日本靠燃烧白煤油为温室补充二氧化碳,欧洲普遍通过燃烧天然气补充二氧化碳。我国最早的时候有烧煤炉,后来有二氧化碳发生器,但增施二氧化碳的设备智能化水平较低,农户认为费事、复杂,久而久之就不愿意用了。
目前已经研究出将电厂、酒精厂、化肥厂等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提纯液化后装到专用低温二氧化碳储存罐,配套气化装置,将液态二氧化碳转化成气态二氧化碳的方法。
“这应该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简便的方法。”民革党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主任贺超兴认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储存罐的使用方法和配套设施,特别是强化后续服务。
尚春明建议,要形成标准的技术规程,施肥者将二氧化碳施肥期与作物生长期、光照、温度、水分和肥料等条件有机结合。同时出台工业二氧化碳用以设施农业的相关运输、储存,使用安全操作规程,让农户用得明白、用得安全、用得放心。
贺超兴认为,还需要加强该技术的基础研究,“设施农业需要补充二氧化碳,到底需要补多少,很多人还都是跟着感觉走。”
过去的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蔬菜二氧化碳施肥的重要意义,并从理论上初步揭示其增产机制,但是针对二氧化碳施肥相关的基础研究较少,限制了技术的生产应用。
二氧化碳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但它对农作物生长却是宝贵的资源,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赵永华表示,目前可以通过“碳捕集”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避免直接向大气排放,而在设施农业中推广二氧化碳施肥技术,就让回收的二氧化碳有了用武之地,实现节能减排和增产增效的双赢。(王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