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拥抱新媒体 开启新航程

——九三学社全国新媒体建设研讨会侧记


11月16日,在美丽的江南水乡浙江乌镇,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1600多名嘉宾共话互联网发展前景,共谋网络空间治理良策。

同一时间,在千里之外的广西柳州,来自九三学社全国各级组织的80多位代表齐聚老工业基地,大家一起开动脑筋、碰撞思想,深入探讨如何把九三学社新媒体管好用好、做大做强。

有一种相遇叫不期而遇,有一种相通叫心有灵犀。

两天时间里,与会人员一起分享好做法好经验。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指出,“宣传工作要有一个根本性创新”。新媒体建设更需要大胆探索和尝试。

我们能玩转网络直播。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在纪念九广合作30周年系列活动中采用自行开发的直播软件,依托第三方流媒体服务提供商进行网络直播,网站发布、短信发送、扫二维码,各种方式都能获取直播链接;远程连线、弹幕、点赞,各种潮流元素应有尽有。九三学社社务工作开始走上各类网络直播平台。

我们有好听的微信电台。当你每天沉浸在电脑、手机各种刷屏之中不能自拔之时,一曲舒缓的音乐、一段有趣的广播或许就是最好的解药。诞生于一次社团日常聚会的微信公众号《九三之声》,由九三学社鹰潭市委创办,以电台的形式讲述九三学社的“初心”,在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嗓音中,一个个九三故事娓娓道来。截至目前,节目已制作了14期,深受社员喜爱,获得大批公众号转载。

我们还有自己的微视频资料库,还有一批社员个人自发创办的微信公众号,还有扎实的基础工作。

九三学社广西区委注重队伍建设,挑选新闻宣传骨干和对新闻宣传工作有极大兴趣的社员组建全区通讯员队伍。今年10月,邀请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师对全区60多名通讯员进行新媒体业务能力专题培训,社员新媒体技能显著提高。

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实现地市级组织网站建设全覆盖,并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新闻宣传工作量化考评体系。

当然,我们也有困难和挑战。

两天时间里,与会人员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社新媒体建设还处于初级水平,与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趋势还不相适应,与社务工作的实际需要还不相适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在讲话中总结了全社新媒体建设工作总体情况。与会人员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

新媒体不能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创新的同时,服务和管理得跟上。与会人员对《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加强网站建设的意见》《九三学社微信公众号暨微信工作群管理办法》两个文件(讨论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

“我们微信公众号有一套基于报刊网站审稿的流程”,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詹咏在发言中介绍了这套流程。他说,“尽管有时会影响一定的时效性,但增强了规范性,很有必要。”

“对于新媒体,我们不能一味去想怎么能把它管住,而应该换个角度想一想,如何能为全社新媒体发展做好服务。”来自四川自贡的社员陈张铭在小组讨论中说出了自己对于新媒体管理的理解。他讲述了自己创办、运行微信公众号《九三人》的心路历程,同与会人员分享了经营新媒体的酸甜苦辣。

新媒体建设不能成为断了线的风筝,应该找准定位、体现九三学社特色。加强新媒体建设,不是装点门面,不是赶时髦,而是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我们的新媒体要有互联网特色,不能只是简单地将报纸杂志、社刊社讯上的东西复制到新媒体上,也不是简单地将网站上的内容复制到微信公众号上”,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宣传处负责人赵银萍说。同时,九三学社新媒体还要体现参政党特色,更多地体现多党合作的政治优势,更多地反映诤友挚友的直言不讳,更多地包容合而不同的话语体系。

新媒体队伍需要熟练掌握“十八般武艺”。人才问题是讨论中大家提及的共性问题。新媒体受众大都是年轻人,喜欢轻松、诙谐、幽默的语言方式,喜欢“萌”的语言风格,配以拿捏到位的俏皮话、抖得恰到好处的包袱,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从事新媒体的各位小编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懂理论、会技术、能操作,不断成长为优秀的全媒型宣传干部。

会议行将结束。青年社员浦天洋仍在不停地沟通、协调、拍摄,为《青年九三人》微视频库积累素材;朋友圈内,已经有人分享了《九三人》推送的本次会议的消息。

新媒体建设,我们在路上……(文/摄影 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