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档案】杨晓,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动力总成总工程师。从业24年,他主导研发三大系列、55款小排量发动机,并进行整车动力性、经济性集成应用;承担国家、广西、柳州等各级重大科技课题研究11项,主持专利申请共269件。
无论头衔怎么变,科研工作永远是他的重心
杨晓出生于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作为中学教师的父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作为技术总工的外公和舅舅对待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怀揣着这一梦想,他毅然选择了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加入柳州微型汽车厂的研发队伍,从一名助理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教授级高工。多年的汽油机研发、整车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模拟仿真经验不仅让他深深爱上了发动机研发这份工作,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成为汽车领域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发动机自主研发贡献一份力量。工作之余,杨晓从未放弃过充电,先后成为湖南大学汽车工程研究生进修班以及武汉理工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不断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完善充实自己。
“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勤于钻研、善于学习”是杨晓对待工作的态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他对工作的执着。他一直深深扎根于国家级技术中心,20年如一日从事着他的研究工作,从一名普通科研人员,一路走到技术中心动力总成总工程师。无论头衔怎么变,科研永远是他的重心,发动机研发就是他的根本。“一切以工作为重”是他说过的话,也是工作在他心中的分量。
熟悉杨晓的人都知道,他非常重视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每当出现新技术新方法,他都会尽全力去学习掌握,并尝试将运用到新机型中去,包括进排气开发、发动机性能仿真等CAE数值模拟软件的使用,他都是通过学习然后应用到前期分析中去。而每当其它车企推出新款发动机时,他都会认真地对比研究。犹记得他曾满含期望地对新工程师说:“做汽车研发一定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方法,一定要坚韧不拔,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集成创新和超越。”
“技术人员绝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学会分享和传承”
杨晓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他成功的关键。他曾不止一次地对同事们说:“质量的提高、改善是我们技术人员无可逃避的责任”。
他不仅这样说,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TDC新业务大楼五楼东的休息室,总能看到他和他的团队激烈探讨的身影。印象最深的是B10D、B12D后驱发动机中期大技改。B系列后驱发动机上市后,售后反馈存在爬坡无力、水温高、缸体裂三大问题,对售后索赔和品牌影响很大。他和团队同事一起进行反复推敲、落实技改方案,并参与了对凸轮轴型线、进/排气歧管、凸轮相位、缸盖等共72种组合测试,最终成功定型。经优化,B系列后驱发动机油耗得到了很大改善。正是这种对品质卓越追求的精神,他一次次地超越目标,超越客户的期望。
在追求个人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杨晓十分注重培养新一代技术骨干,提高团队的整体研发能力。随着上汽通用五菱汽车的快速发展,一批批新员工加入技术中心发动机研发团队。部分新人由于刚刚步入社会,难免不适应,难以进入状态。对此,杨晓通过召开新员工座谈会等拉近和新人之间的距离,定期开展新老员工交流会让他们互相分享经验、交流想法,使得新员工得以快速成长。
汽车工业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对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杨晓在这些年里带徒15人,他们中有的成为整车技术首席、动力集成应用首席,更有掌握发动机CAE的核心团队。这些技术骨干又继续向更多的新人分享知识经验,使得专业技能能够传承给更多的人。
杨晓说“技术人员绝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学会分享和传承知识经验,培养新生代力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今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
“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队才能高效运转”
杨晓所在的发动机研发团队是一支团结的队伍,无论何时,同事间都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工作的时候,总能看到大家坐到一起商讨工作事宜。工作之外,杨晓则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增进同事之间友谊。他说,我们这个动力团队就像一台正在运转的发动机,每个人都是发动机的零部件,只有大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发动机才能高效运转。
在N200操纵换档性能改进项目中,杨晓和他的团队多次加班加点,并就其破坏机理以及用户投诉的分析,最终建立汽车动力换档操纵系统的设计开发流程和评价标准。团队通过默契的合作,完成了更改操纵机构结构,优化软轴走向和变速器内部控制机构结构,完善汽车动力换档操纵系统的台架试验规范,最终使得B发动机动力所匹配的整车换档性能从通用公司不可接受状态到通用公司认可的可出口状态。杨晓一次次带领团队将股东方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尽管事业上收获了累累硕果,杨晓仍然保持着最初对工作的那份赤诚。他说,只有抛开成就、卸下荣誉,心无旁骛地钻研,才能取得技术上的提升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