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科学家中的翘楚,是创新精神的代表;
他创造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开创我国汉字印发的崭新时代;
他连续担任两届中国科协副主席,为科技进步、科学传播作出突出贡献。
他是王选。
今年,王选诞辰80周年,3月17日,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大学主办的纪念活动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中国网中国政协频道记者(微信号:cppcc_china)现场采写报道。
王选夫人回忆:不能拿着国家的钱不干活,一定要做下去
“他身体好一点,就想干点事,他完全是凭个人的兴趣,没有人叫他干。”王选夫人陈堃銶出席座谈会时回忆,“他被激光照排技术这个项目的难度和前景所吸引,他就想,中国最多的工厂是印刷厂,而且都是铅排印刷。他知道汉字和西文不一样,西文大小写就52个字母,汉字是几千个,这个难度肯定很大,他对这个就蛮有兴趣,他自己就干起来了,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将来个人的名誉和报酬。原理性样机做成以后,有人也劝他就到此为止,他就想不能拿着国家的钱不干活,一定要做下去,所以他就主持了激光照排技术一次一次的换代,领导了一次一次的革新。”
什么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通俗讲,就是电子排版系统,它的研发诞生,给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1974年8月,为了解决汉字信息处理问题,当时的四机部、一机部等五家单位联合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提出报告,要求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很快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定名为“748”工程,列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在获悉这项工程后,当时被打入“另册”在家养病的北大教师王选自发着手开始了对汉字精密照排技术的研究。因为是完全自发进行研究,并没有经费来源,而北大图书馆的资料又不够全,王选就每天从北大坐车去和平街的中国科技情报所查外文资料。北大到情报所车费是二角五分,但少坐一站就可以省五分钱,他就提前一站下车,步行走到情报所。
王选在这样的环境下了解了当时国际上的照排技术的发展情况,并最后决定跨越当时国际上正在流行的第二、三代照排系统,直接研制第四代,即激光照排系统,将字模以点阵的形式存贮在计算机中,输出时用激光束在底片上直接扫描打点成字。
由于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蒙纳公司在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机,还没有最终研制成功,王选能查到的资料非常少,不过他仍认为当时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二、三代机技术,因为国内的工艺问题很难做到;同时模拟存贮的方式也不可能解决汉字字形信息量庞大的技术难关,而只有采取数字存贮方式,才是真正的突破。
这个决定和当时同在研究照排系统的国内其它机构不同,后者都是基于二、三代技术的研发,而在王选研发成功基于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后,其他机构便纷纷停止了自己的研发。
学生缅怀导师:更有决心把王老师开创的事业,继承下去
郭宗明1987年师从王选,现在已是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的他,回忆导师的点滴指导时说,“我们北大计算机的科学技术研究所,是王老师一手创建的,目前我们研究所的研究内容,有80%以上与媒体技术相关,我们弥补了研究所曾经的短板,也就是教育;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的长处,也就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继承并创新了王选开创的技术,把媒体的数字化技术拓展到媒体的智能化技术。例如机器人的自动起草,极大地提高了起草的效率。手写体个性化字体的自动生成技术,达到了见字如面的效果,跨媒体的简缩,使得媒体大数据不仅能存的下,还能管的住,用的起,还有计算机数学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版面理解技术、知识服务技术等等。
“我们的这些师兄弟们,也要学习王老师扶持人的精神,去培养我们研究所年轻一代。今天,我们在此回忆王老师的事迹,缅怀他的精神,我们更有决心把王老师开创的事业,继承下去,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产品和应用,在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方正集团缅怀王选:学习和传承王选精神,成为每一个方正人的必修课
座谈会上,方正集团党委书记生玉海说,王选院士是方正集团的创始人之一,更是方正集团永远的精神领袖。
上世纪末,王选出于产业报国的初心,在未名湖畔创建了方正集团,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他提出并坚持硬性科技的成果,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对社会有实际贡献,带领团队二十年磨一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研制成功汉字信息处理和激光照排系统,在中国广泛普及和应用,掀起了我国印刷业技术革命,使得中国印刷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告别制约,告别传真机,告别分册机,告别胶片,跨越西方同类技术40年的迭代过程,王选带领方正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之路,在国家倡导创新驱动战略的今天,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范意义。
王选在取得开放型成就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很多独到见解,他说树立正气,以德治企,规范管理,以法治企,选拔贤才,赏罚分明,身先士卒,团结奋进。他还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些观点如今依然在方正集团继承和延续,在方正集团重塑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方正,从新员工入职,新经理提升训练,到核心岗位干部培训,包括近几年的方正集团年会,学习和传承王选精神,成为了每一个方正人的必修课,每一次的宣讲,都会感染在场的每一位员工,许多员工都是眼含着泪水听完讲座。
“王选院士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永无止步的创新精神,细致踏实的工匠精神,指引着新一代方正人不忘初心,继续践行技术领军,市场立地产学研发展模式。” 生玉海说。
生前秘书回忆:王选谈创新,“除了太太不要变,别的都可以变”
王选工作上亟求创新。“谈到创新,王老师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精彩的话,他说,我以为除了太太不要变,别的都可以变,在设计系统的时候,他采用的是颠覆式的创新方法和技术跨越。”王选生前秘书丛中笑回忆说。
不仅仅如此,即使有荣誉,他也从未考虑过是王选他一个人的荣誉,他心中有的是集体。“在他得到一些成绩后,有人称他为‘当代毕昇’,‘激光照排之后’,他觉得非常的不妥当,为什么呢?一个系统的成功,方案固然是很重要,但是没有国家和各个部门的支持,没有大家的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正是由于国家的资金上的支持和具体的组织协调,才能够使得方案成功,否则你方案再好,也只能停留在纸上,不可能实现。”王选夫人陈堃銶回忆。
生活中的王选平易近人。“他当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看上去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学教授。他待人总是那么谦和敦厚,真诚坦率,丝毫也没有名人的架子和官气,他安排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和颜悦色,充分地信任我,从来也不用硬式的语气。工作开始的几年,因为我的孩子当时还比较小,到了下班时间,他不管在忙什么,他都专门出来跟我说,你不要忙了,下班了。” 丛中笑回忆,他在花费上非常节省,不给国家多花一分一厘钱,“到外地出差,他总是让我给他订经济舱的票,住也是住标准间。他每次都特地嘱咐我,他只要一个条件,就是宾馆外面有一片空地,早上能打太极拳就可以了,房间一定不要太大,他也住不了那么大的房间。他写的手稿文,看过的都有印象,写的非常满。”
丛中笑说,“人们说,他的技术叫顶天立地,我说他写东西也是顶天立地。他的稿子满到什么程度——我要给他复印的时候,必须要缩小复印比例,一定要缩小2%才能印得下这篇稿子。”这种节省,这种“顶天立地”无不体现出王选在生活中的品德。
王选什么时候都在考虑别人,考虑后辈。他认为,如今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优势。“他在自己56岁那年决定退出科研一线,全力扶持优秀的年轻人才独立开展工作。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快速成长起来。我们向王选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做人做事,像他那样谦逊平和,朴实无华,提携后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丛中笑说。
如今,80年已过。先生虽逝,风干长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随世,后辈砥砺。(王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新华网、北京晨报,实习生汪乐怡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