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葛均波:我们虽然缺乏科普 但不能让伪科普“补位”


现在社会上却存在“伪科普”的现象,如果在凌晨或清晨时分打开电视,可能大部分打着养生之名,行卖药之实的节目都是“伪科普”性质。

在位于南昌路47号的上海科学会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见到了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他正在为一场特殊的健康科普讲座做准备。这场讲座之所以特殊,是因为现场约80名听众大都是外国驻华、驻沪使领馆相关代表,以及在沪外国人、在沪港澳人士和世界健康基金会代表。

葛均波是冠心病领域的专家,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此次讲座围绕 “冠心病——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预防和治疗”主题展开,由上海市友协和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共同举办。

这场科普讲座需要全程使用英语,但这对于曾在德国留学多年,经常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做主题发言,又多次面向国外受众演示手术操作过程的葛均波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他也认可面向外籍人士进行科普讲座的机制,认为亲情越走越近,通过民间交流,彼此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协助,对于促进“民相知”和“民相亲”大有好处。

在讲座间隙,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我们虽然缺乏科普,但不能让伪科普“补位”

上观新闻:如何看待医学科普?

葛均波:在我看来,同给学生上课相比,科普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必须要使用通俗的、老百姓自己的语言,以便达到让全部受众都能够听懂的目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不能讲太多的经验,以免让受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不过,现在社会上却存在“伪科普”的现象,如果在凌晨或清晨时分打开电视,可能大部分打着养生之名,行卖药之实的节目都是“伪科普”性质。

当然,我并不否认在中国传统领域存在一些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养生方法,但是有一些人却对这种效果和作用过分夸大。

上观新闻:关于“伪科普”,最近所谓“百变神医”刘洪斌引发热议,您如何评价?

葛均波:我们虽然缺乏科普,但是绝对不能推荐没有科学依据的伪科普。现在很多药物,无论是植物药还是中药,都忽略了其本身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在日常治疗过程中,我们在为患者做透析时,遇到的一些肝功能、肾功能衰竭患者,其实大部分都是由于吃了不具资质的“医生”所推荐的药物所导致。

在我看来,要成为一个好医生,不仅需要好医术,还要为患者考虑,综合评估这种药物能够给患者带来多少好处,又会带来多少副作用,并尽量采取措施规避相应的副作用。

现在存在这样一群人,包括在部分媒体经常亮相的一些伪专家,向公众推荐一种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理念,即肺不好吃补肺丸,肾不好吃补肾丸,脑袋不好吃补脑丸。这些伪专家把医学看得过于简单化,其实现实是,不少病都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存在多种病因,需要综合分析。

媒体上的一些卖药节目,也完全经不起检验,明显夸大了治疗作用。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药物,最多能够起到保健和辅助作用。不过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些节目面临只有被举报才会受到关注甚至处罚的窘境。

“买点药吃”的想法不能随便有

上观新闻: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个快速识别的方法?

葛均波:这就需要分清国药准字号、国食健字号、卫食健字号之间的区别,简单而言,这三种也就是所谓的“准字号”“健字号”和“食字号”。“准字号”是真正的药物,专门用来治病,“健字号”属于保健品,“食字号”则是食品。

当前,在养生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即过于夸大食品的治疗作用。其实,食品所能发挥的仅仅是保健和辅助功能,而治疗作用的认证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观察和试验,这一功能目前只有国药准字号才实际具有。所以,以后在购买前,可以先看看包装盒上的标识到底属于什么号。

另外,还存在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即中国人普遍比较重视自己的身体,而世界上鲜少有哪个国家或民族在经济水平提升之后,会出现“买点药吃”的想法,即使身体并没有出现异样。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应该通过一些靠谱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科普来传递正确信息。

健康主题也可促进民间交流

上观新闻:在外界看来,民间外交都是以文化、体育等为主,现在健康也被纳入其中,如何看待健康这一主题在“民相亲”中所发挥的作用?

葛均波:以我所在的领域为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都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科普,让在中国的外国人以后都少得病,不幸得病之后知道如何治疗,这种科普算是民间交流有益尝试。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医疗水平的增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深入,医学领域也应该“走出去”,为其他国家提供帮助。这其中包括中国产医疗器械的援助,在一些相对较落后的国家,之前采用的都是欧美器械,现在中国产医疗器械也能够“走出去”,这也是对“中国制造”的认可。除此之外,对外科普或者援助相应的医疗技术,对促进政府和民间的交流也有益处。

我当前还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担任主任委员一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积极布局了中国心血管病事业的“一带一路”发展目标,在乌鲁木齐和南宁新设立了两个专门的心血管办公室,辐射中亚、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推动并形成与中亚、东盟国家间的健康产业领域合作机制,以此促进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和“东盟十国”之间的交流。

上观新闻:在这一方面,有没有具体的例子?

葛均波:我曾前往哈萨克斯坦国家心脏中心做过手术,发现他们现在的医疗水平基本相当于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很多医疗物资的储备也基本欠缺,中国医疗援助的到来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再以印尼为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印尼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占总死亡的37%。但印尼全国仅有130家心脏中心,心脏介入医师更是屈指可数,仅有不到100位。印尼迫切需要加强心脏急救体系建设,进行介入技术培训和普及,培养更多介入人才。我们通过设立“中印尼心脏介入培训项目”,以“招进外籍医师来华接受培训”和“派遣我国专家去国外进行学术指导”双向帮扶印尼提高心血管介入诊疗水平,推动其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尤其是心脏急救体系的建设。

对于“招进外籍医师来华接受培训”,中国外交部、国家卫计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之前印尼来华学习的专家在签证到期之后一定要回国,现在则在签证时限上给予了一定的“缓冲期”。在此期间,虽然并没有获得执照,但他们依然可以在中国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治疗患者,增强实际操作的技能。

上观新闻:您之前提到过,我国心脏康复水平落后国际顶尖水平20年,如何实现追赶?

葛均波:最近十几年,中国在心脏康复领域的追赶速度特别快。现在一些医院的心脏康复水平,完全可以与国际顶尖水平相媲美。但不能回避的是,我们在体系管理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对数据的整理这一块。

我们一直习惯于说“我认为怎么样”。在我看来,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应该有所改变,应该把讲证据放在首位,这也就是学术界所一直提倡的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的证据基础之上。

另外,我们的差距还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缺乏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