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一曲红歌动心弦 经典相伴到永远

——王文元和他终生难忘的一首歌


2014年,王老逝世后,身边工作人员在整理其遗物时,在他病床枕头下找到了一本音乐教科书——《音乐:走进音乐世界(七年级上册)》。那么,他为何多年珍藏着一本音乐教课书呢?这里面又有哪些让他魂牵梦萦的人生往事呢?笔者在撰写《王文元传》期间,通过探寻王老的人生轨迹,走访知情者,并以原始档案印证,终于弄清了个中原委——

  一首歌曲动心弦

早年,王文元的父亲王寅阶曾在汉口打铜街“练摊”,后在河南郾城火车站旁经营一家名为“益丰”的粮油转运公司,王文元1931年1月24日(农历庚午年腊月初六)出生于此。王寅阶给儿子取谱名秀纯,字文元,意即“人文之元”。王文元不负父望,不论是在郾城县立完全小学,还是县立初级中学,他一直成绩优异,特别是国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抗战爆发后,郾城铁路运输业遭受重挫,王家房产被征用、公司停业。经过8年艰苦的岁月,当日寇投降的消息传来,王文元兴奋地带领同学到火车站贴标语。

1947年夏,王文元以总成绩第三名的高分一举考入汉口第一中学高中部。汉口一中是武汉师生人数最多的完全中学,达二千多人。在这里,王文元遇到终生难忘的地理老师陈梅影女士。

多年后,王文元才知道陈梅影于1935年投身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秘密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七年之久。她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董必武、钱瑛等人派遣,曾以家庭教员身份一度打入蒋介石侍卫长王世和家中,后又机智地撤出。1946年10月,30岁的陈梅影受董必武指派,来汉口开展地下工作,公开身份则是在汉口一中高中地理老师。

刚刚进入高中学习时,王文元一心为了高中毕业后能考取名牌大学,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大参与进步团体的活动。正是听了陈梅影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她平时对王文元的循循善诱,王文元才开始关注社会、向往进步。

在王文元的印象里,陈老师是一位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其才华和魅力的演说家。她不仅讲授时抑扬顿挫,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经常利用丰富的史地知识借题发挥,旁敲侧击当局的腐朽统治。诸如,她经常突破学校当局“教学中不谈政治、不谈国事”的禁令,以平等交流的口吻,向学生发问:为什么中国地大物博,至今还这么贫穷?外国人为何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抗战胜利了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新中国?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积极思考,深受同学们爱戴。她因此成为王文元、夏发等一大批学生的“偶像”。

课后,陈老师还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王文元也积极参加。一次,陈老师特地给王文元、夏发等读书会的学生秘密教唱左絃作词、罗忠 作曲的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在教唱前,陈老师激情朗诵了这首歌的歌词。歌中唱到:“山那边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唱歌来耕地哟/万担谷子堆满仓/大鲤鱼呀满池塘/织青布呀做衣裳/年年不会闹饥荒/山那边哟好地方/穷人富人都一样/你要吃饭得做工哟/没人给你做牛羊/老百姓呀管村庄/讲民主呀爱地方/大家快活喜洋洋”。接着,她对大家说:这首歌曲是1947年爱国进步学生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高潮中诞生的;当时青年诗人左絃(本名吴宗锡)在参观了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后,于1947年以满腔热情创作了这首新诗《山那边哟好地方》,迅速在校园传诵;此时正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就读的进步学生罗忠 ,看到这首诗后,顿时激动不已,立即谱曲,并于当晚在同济大学数百人集会上教唱,一炮而红;从1947年始,《山那边哟好地方》迅速在国民党统治的地区传唱开来,成为一首风靡大江南北的群众流行歌曲。经陈老师的讲解,王文元心领神会。他认为,诗人左絃以纪实的手法,在歌词里描绘了解放区(即“山那边”)的光明景象,那就是几千年来农耕社会人们共同的向往:男耕女织,年年有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地权,均贫富,自种自吃,没有剥削和压迫……同时,他立即联想到自己家里在郾城火车站一带的房产,让国民党接收大员没收,甚至变相地化为大员所有,使其父数年的辛勤汗水付之东流。王文元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他不禁感叹:“国统区”与解放区真是两重天呀!

接下来,陈老师又趁热打铁,从“文史地不分家”为切入点,指导王文元勤奋练笔,写出了数篇颇有深度的诗歌、散文与政论文。所以,王文元曾一度立志报考武汉大学中文系。

1958年,当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风靡全国,小说主人公林道静成为大中学生们的偶像时,已是辽宁大学财政系财政教研室助教的王文元对同事和学生说,汉口一中的陈梅影老师,就是自己心中的“陈道静”。 

纵情高歌迎解放

时至1948年10月19日,长期目睹国民党当局黑暗统治的王文元,又亲眼见证了汉口一中教师陈梅影、史汉仙、张师韩、陈育和、刘嗣濬等,参与了由中共地下党发动的“罢教”“饿教”“索薪”斗争。他的思想因此由中间派转向进步派了。

1949年4月,汉口一中师生在地下党张劲峰、张孟林、曾贵斌等人的积极组织下,成立了壁报联合会、民歌队、秧歌队等社团组织,一方面用壁报、革命歌曲唤起人们对解放的向往,一方面传递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

当时,汉口一中的校长杜则尧与训育主任范希愚都是军统特务,以不问政治、安心学习为由,钳制学校舆论。但王文元仍然根据自己爱好文学的特长,参加了读书会与壁报联合会组织的进步活动。在读书会中,王文元通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孙犁的《荷花淀》等,让他接受了思想洗礼,开阔了知识视野。协助创办壁报《群力》,又使他才思敏捷。所以,在接下来的学生自治会竞选中,他以同乡的名义,团结中间状态的同学支持进步同学的“合力”竞选团,击败了反动的“三青团”候选人,进步同学夏发当选为理事长。

到了1949年春夏之交,武汉即将迎来新生,中共地下党发动汉口一中的师生进行护校、保产与护厂活动。5月9日,随着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第一一八师攻占汉口北大门——黄陂县滠口镇,黄陂全境解放。次日,汉口一中全校师生员工联合成立了安全互助委员会,王文元投身于护校与保产的活动之中。5月15日,国民党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张轸,毅然率领5个师2万余人起义,在贺胜桥西北地区截击白崇禧退却部队。消息传来,汉口一中沸腾了!当日下午放学前,夏发告诉王文元,让他做好准备,明天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迎接解放军进驻汉口。

5月16日清晨,王文元早早就来到学校,和同学们忙开了,大家七手八脚地准备着游行的标语、画像和旗帜。下午2时,王文元会同汉口一中的数百余名学生一道,兴高采烈地打着写有“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迎接解放”的横幅与小旗子,抬着美术老师创作的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画像,来到汉口中山大道六渡桥,扭着秧歌欢迎解放军进城。至下午6时许,一一八师主力已经全部开进汉口市区。至此,汉口成为武汉三镇迎来新生的第一镇。

在武汉尚未解放时,由于学校当局的限制,同学们只能秘密传唱《山那边哟好地方》。解放军接管武汉后,令王文元难以忘怀的是,第四野战军文工团为汉口一中师生演出了《血泪仇》《裁缝之死》等话剧,情景交融地让在城市生长的学生了解旧社会农民的苦与恨。颇富文采的王文元认为,《山那边哟好地方》歌词中的“山那边”,现在已不必含蓄表达了,该是公开大唱特唱解放区那片“明亮的天”的时候了。于是,他就将歌词中的“山那边”改成了“解放区”,并在军民联欢时由汉口一中学生大合唱,结果产生了强烈反响,如雷的掌声经久不息。经王文元修改后的歌词是这样的:“解放区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唱歌来耕地哟/万担谷子堆满仓/大鲤鱼呀满池塘/织青布呀做衣裳/年年不会闹饥荒……”

“红色经典”伴终生

就在王文元沐浴着新中国的晨曦,融入新生活之时,父亲王寅阶却因患眼病失明了。杂货店开不下去了,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王文元不得不辍学。王文元只得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到一家私营企业——乾顺油厂出任主办会计,也开始了他的会计生涯。由于他在业余时间全力协助税务部门核算税收,先后受到黄陂县税务局、县总工会表彰,并被评为劳动模范,其事迹还在《湖北日报》上介绍。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加紧在湖北建立钢铁工业基地,经湖北省总工会推荐,王文元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钢铁公司大冶钢厂,担任会计,而且全家迁居公司。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久,他出任大冶钢厂工会组织委员,曾组织会员开展歌咏活动,《山那边哟好地方》就是重点曲目。

1953年夏,国家重工业部决定在所属企业选拔招收工业统计、工业会计各一个班,重点培养工业财会管理人员。经大冶钢厂保送,王文元考入位于长春市的东北会计统计专门学校财政信贷系。因品学兼优,他被选为生活班长。随着国家院校调整,该校后并入东北财经学院,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从此,他在东北财经学院、辽宁大学长期从事会计学教学与研究,其文学才能在财会专业领域也得到了充分施展——生平撰、编、译及审定出版的会计类专著及高校教材、工具书达三十余种。诸如《工业企业经济核算纲要》《会计学大辞典》《政治经济学辞典》《中国经济监督大全》《现代会计师手册》等。其传略入编《中国名人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与《教授人名录》等大型辞书。

1984年11月,经辽宁省高教局批复,同意建立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文元出任首任院长。1988年1月,在辽宁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王文元当选辽宁省副省长,分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工作。1992年1月调入北京,他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不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王文元长期关注青少年基础教育和健康成长,也始终不忘红色情怀。无论出门在外,还是工作之余,他去得最多的是书店和学校。有一次,他在书市看到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本义务教育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走进音乐世界(七年级上册)》(花城出版社,2003年7月版),其中第五单元“校园春秋”就收录了那首几乎改变其人生的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他当即买下,并妥为保藏、视为至宝。那以后,他在各地考察期间,常带着这本教科书,以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对自己的影响,现身说法,并向各地中小学推荐这本音乐教材。他在云南扶贫点主持捐资兴建的西畴县希望小学的落成仪式上说:“同学们,一首斑斓绚丽的诗,一支激情澎湃的歌,或许掀动过你的情感,或许改变过你的观念,甚至可能影响了你的人生状态。那诗,那歌,往往是影响青少年的个人经典;它是个人的心灵珍藏,总能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的烙印,折射出个人的感悟、经历和性情。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就是我的红色经典……”

这正是:一曲红歌动心弦,经典相伴到永远。(作者:裴高才,中国作协会员;支国群,王文元同志生前秘书 本文刊载于《中国政协》杂志 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