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除了潘建伟,还有哪些九三学社社员感动了中国


今年2月,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当选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当电视屏幕打出“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字幕时,包括九三学社在内的民主党派成员都兴奋不已。据悉,这是该节目首次标明获奖者民主党派成员身份。

事实上,自2002年央视开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以来,九三学社共有5位成员获得该称号。他们是:黄昆(2002年度)、高耀洁(2003年度)、胡佩兰(2013年度)、师昌绪(2014年度)、潘建伟(2016年度)。现在,就让我们回眸一下他们是如何感动中国的……

黄昆:科学大家 低调人生

【颁奖辞】他一生都在科学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传递着知识的薪火,面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领域里为人类进步做出卓越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黄昆,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他自幼勤奋学习,热爱自然科学,从西南联大毕业后,长期从事物理理论研究,敢于突破理论成见,大胆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并被实验所证实,以后被称为“黄散射”。他受邀与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他提出关于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和由此引伸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称为极化元的重要概念,对理论物理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黄昆从事教学科研60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治学风格。他于1956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期间,主持了中国半导体物理专业的创建工作,著有《固体物理学》教材,为中国信息产业培养了第一批人才。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为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由于长期远离大众视线、保持低调生活,当黄昆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知道黄昆。杨振宁在获得诺贝尔奖后说,自己的研究方法就是与黄昆同住一室时争论出来的。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玻恩在与黄昆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出版后,写给爱因斯坦一封信说,书稿的内容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的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满足了。

2005年7月6日,黄昆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高耀洁:民间抗艾第一人

【颁奖词】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握独贫”的人生理想道路上却迈着坚定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高耀洁被称作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1996年,她发现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病例,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6年多时间,走访了河南省100多个村庄,见到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她自费出版《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免费发放30万册,仅此一项支出就达40多万元。她主编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小报出版15期,印数53万份。从2000年开始,她将主要精力放在艾滋遗孤救助方面,花费8万多,无偿资助164名艾滋病孤儿。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授予她“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她将2万美元奖金和1万美元赠款,全用来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赞她是一位在中国农村从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女性活动家。2003年,她获得了“亚洲的诺贝尔奖”——亚洲拉蒙-麦格塞公共服务奖,表彰她在防治艾滋病事业中的巨大贡献。

胡佩兰:百岁仁医

【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坚持20多年在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坐诊,每周出诊6天,直至去世。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脱离危险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100元。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2014年1月22日,胡佩兰逝世于郑州。她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师昌绪:材料大家 光耀人间

【颁奖词】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师昌绪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这是师昌绪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这位学术大师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1955年,师昌绪放弃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返回祖国,分配到中科院金属所工作,在沈阳生活工作近30年。沈阳金属所李依依院士回忆说:“作为一个指挥者和领导者,师先生善于发挥和利用大家的长处。大家一起加班加点,一起下厂,彼此互相信任,齐心协力,共同攻关。”

沈阳金属所的关德慧,在师昌绪82—85岁期间担任他的秘书兼助手。在他眼里,师昌绪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长。他回忆说:“先生给我的深刻印象之一是他有很多好习惯。先生非常勤奋,他每天鸡鸣即起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也不休息,总是精神饱满,对自己分管或参与的每项工作都给予关注。”师昌绪非常关注青年人。他对国家基金委创新团体的考评中特别强调,考评一个团队不要只看重是不是有知名科学家,是不是有院士,更要看重这个“大家”下面是不是有一批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90多岁的时候,师昌绪经常说,他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多做事。中国的科普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就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师昌绪在京逝世,享年96岁。

潘建伟:曙色满东方

【颁奖词】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