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王林旭:用文化的力量助推“一带一路”


“如果说经贸合作是手牵手,那么文化交流就是心连心。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对‘一带一路’中的‘民心相通’和‘文化包容’自然会多一些关注和思考。”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国家民族画院院长、联合国文明联盟代表王林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辛勤创作者,也是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者,他对如何用文化的力量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有着自己深入、独到的思考。带着相关话题,中国政协杂志社对他进行了专访。

王林旭与他为联合国总部“中国厅”创作的大型画作《共同的世界》

记者:作为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国际推广工作的著名艺术家,您认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具有何种力量?

王林旭:由我国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目标是建成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经贸合作是手牵手,文化交流是心连心。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名片,它作为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一道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对“一带一路”中的“民心相通”和“文化包容”自然会多一些关注和思考。

建设“一带一路”,涉及到中国和60多个国家之间的长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矛盾和分歧,有经济利益方面的,也会有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方面的,甚至不排除个别国家发出的杂音和干扰。后两者的复杂性超过前者,其重要性也不亚于前者。中国古人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和推动国,我们应始终秉承“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不但在经济利益分配中秉持公心,更要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处理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习俗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做到既要以利相交,更要以义相交,既要追求永恒的利益,也要追求永恒的朋友。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国情民意,尊重其文化传统与习俗。在此基础上不断磨合,才能实现“民心相通”和“文化包容”,不断夯实“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国际民意基础,进而深化政治互信。

可以这样说,“一带一路”的建设,既是中国经济对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我认为,“一带一路”应该文化先行。

记者:您认为,“一带一路”文化先行需要注重哪些方面?

王林旭:我认为,“一带一路”文化先行需要着力于三个方面。简单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投入要大,立意要深,步伐要稳。

首先,投入要大。我们应当以大目标、大尺度、大范围和大步伐,掌握“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主导权。

大目标,即把展现我们大国文化的风范、底蕴、亲和力、价值观和时代感作为交流意向的重点,即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文化交流之中,让合作国不仅受益于中国的经济成果,也受益于中国的文化成果。大尺度,表现为我们的文化交流工作要突破以往的品种单一、非系统性和创新不足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广,拿出的产品种类要多,并力求在形式上根据各国文化的特点进行适应性创新。大范围,表现为我们的文化交流工作要力求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要努力呼应所在国不同社会层次的文化需求,以促成一次中国文化的国际大传播。大步伐,表现为使用被国际认可的各文化领域内的领军人物,选拔和培养国际化的语言人才,按照国家的既定战略快速布局,做到文化传播的动作快,节奏快,见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