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面临死亡的威胁,难以知晓生命的可贵。没有经历伤痛折磨,很难体会阴霾中一束阳光的温暖。两次手术,在与乳腺癌抗争的23年中,她立志帮助更多患者走出黑暗。在命运的考验中,张家敏选择绽放灿烂的笑容,让阳光洒在生命的路上,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人物名片
九三学社北京市首钢支社社员。与乳腺癌斗争23年,并帮助其他乳腺癌患者疏导恐惧、抑郁心情,树立抗癌信心。怀着让“中国女性都不再受乳腺癌困扰和摧残”的理想,自发组建“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行进在乳腺保健服务事业的路上。
在不幸中勇敢面对人生
“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在《朗读者》的一期节目中,张家敏朗读泰戈尔的《生如夏花》送给所有抗击乳腺癌的姐妹们。满头银发的她气质优雅,如同诗文般恬静淡然。衣领上一枚粉红色胸针告诉人们,现年78岁的她是一名抗癌志愿者。
“天不遂人愿,真的是好无奈!”2013年1月,因心脏和血压问题住院检查,却意外被发现乳腺癌复发,张家敏说,这是她万万没想到的,“仅仅还差37天,就可以安全地度过19个年头了。”
在无权选择而又无法回避时,剩下的就只有面对。两个月后,年近75岁的张家敏重返手术台。幸运的是,保乳治疗让她不必再经历一次身体残缺的痛苦。
“第一次手术后,到浴室洗澡。心里是恐惧的,一点点挪到镜子跟前,当重新看到自己身体的刹那,泪和水混在一起淌了下来。”把自己关在浴室3个多小时,之后两天两夜说不出话,锥心的伤痛如今回忆起来看似云淡风轻,张家敏对记者说,接受了乳房根治手术,再次面对自己的身体需要极大的勇气,不仅失去了曼妙的身姿,更失去了自信。那时55岁的她尚且难以接受这种手术,更何况是其他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女性。
23年的漫长岁月,“癌症”始终伴随着张家敏,也把她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融入了一个新的群体,也因此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她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乳腺癌患者每天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们备受病痛折磨,承受着内心的恐惧与煎熬,每时每刻与死神抗争。
张家敏常说,作为乳腺癌患者她是不幸的。作为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患者,更是不幸的!这是无法选择和回避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更是幸运的,因为23年的时间,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医护人员的爱心、敬业是令人信服和钦佩的,她作为乳腺癌的复发转移者,见证了这一切。
“生命是脆弱的,往往让我们都拒绝不了眼泪,但如果让眼泪淹没了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同样面对死亡恐惧和因手术残缺陷入绝望的病友,帮助她们建立战胜癌症的信心。1995年,张家敏走上志愿者的道路,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为乳腺癌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寒来暑往,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张家敏希望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命运相似的姐妹能够“昂起头,不要让眼泪掉下来!”
24小时热线传递的温暖
“乳腺癌这种疾病有它的特殊性,也因而使乳腺癌患者姐妹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交流的需求,许多向家人、向亲友,甚至向医生都难以启齿的问题,反而可以向自己信赖的病友倾诉和询问。”张家敏告诉记者,随着身边的病友渐渐多了起来,她不知不觉地担当起“被信赖”的角色。
1995年初,张家敏通过医院和主治医生向乳腺癌患者公开了自家的座机号码,把它作为服务热线,专门为患者和家属做心理辅导及咨询,朋友们打趣说“老太太开通了个人的家庭热线”。后来,她购置了第一部手机,也加入服务热线行列,大家相互转告“家敏老师的手机,是为乳腺癌姐妹们永远开通的24小时热线”。
看似简单的一部电话,却可能是很多患者的救命稻草。自开通至今,张家敏已接听了两万余人的电话,为认识、不认识的病友提供心理帮助和心灵抚慰。为准确把握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她还阅读了很多心理方面的书籍,为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敏老师,我想最后和您谈一谈,我很想念您,想最后听听您的声音。”张家敏回忆说,接到这个电话时她正在理发店理发,听声音女孩的状态很不好,她当即让理发师把理了一半的头发包起来,像以前那样和女孩聊了很久,直至打消了她的极端念头。
“25岁,刚一患病未婚夫就提出分手,双重打击让这姑娘几度想要放弃治疗。”在推心置腹的交谈以及张家敏的百般敦促中,女孩终于答应了做手术,后来不但身体康复,还因工作表现优异升了职。再接到女孩的电话,听筒中传来的声音从忧郁变得欢喜,这让张家敏忍不住落泪,为一条美丽生命的重生感到由衷的喜悦,她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曾有一位名叫小嘉的患者轻声地与张家敏耳语:“张老师您怕死吗?”张家敏笑了笑回答:“不怕,那是人生的最后一段历程,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小嘉顽皮地笑着歪歪头说:“我也不怕!我记得您文章中的一段话:人,是世间的一个小小的生命,从生到死,更要遵循这大自然的不可逆转的法则。正因如此,死,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然归宿,就如落叶一般缤纷绚丽地、潇潇洒洒地回归大地,不应陌生更不应恐惧,而是坦然面对!”
这些年来,病情咨询、情感倾诉、寻求帮助……很多电话经常一打就是好几个小时,但张家敏总是不厌其烦地以自己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给予对方温暖、关爱与鼓励,成为了很多乳腺癌患者的“知心人”。
组建“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
23年来,每一位姐妹的病情都撕疼着张家敏的心。尤其是在病友病情加重或过世的消息传来时,那种痛彻心扉变得尤为强烈。她深深自责对乳腺癌的早防早治、规范化治疗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无法挽留那些鲜活而美丽的生命!但她更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有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女性乳腺健康事业。
为发动更多爱心人士投身到关爱乳腺癌患者的行动中,为使姐妹们不再恐惧无助、痛苦焦虑、凄楚彷徨,经过近两年的酝酿和筹备,张家敏与10余位乳腺癌姐妹于2012年10月自发组建“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
记者了解到,该服务队以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服务对象,志愿者和专业医院、科室及医生紧密合作,根据患者病情及情绪的变化,赴病房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灵抚慰,缓解她们恐惧、抑郁的心理,帮助她们树立战胜癌症、积极治疗的信心。志愿服务队还经常深入社区、院校等场所,宣传乳腺癌预防知识,号召全社会关爱女性健康。
“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每年20余次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景山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宣武医院等多家医院乳腺中心,探访住院治疗中的乳腺癌姐妹,她们不是同病相怜、相向而泣,而是凝聚信念、传递温暖,共同与病魔抗争。她们手拉手、面对面,用真诚的心,抚慰病中姐妹们脆弱而疼痛的心,鼓励姐妹们树立战胜顽疾的信心和勇气。
“看到同样患病的姐妹们能够绽开笑颜,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为了中国女性都不再受乳腺癌的困扰和摧残,我会和姐妹们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一起与病魔抗争,永不停步!”令张家敏倍感欣慰的是,她的儿子和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也加入到了“粉红丝带”志愿服务队的行列中。这支被爱感召的队伍,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赵莹莹 本文刊载于《人民政协报》2017-05-02期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