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屈建军,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甘肃省委副主委,甘肃省政协常委,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寒旱所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副主任、敦煌戈壁荒漠研究站站长、甘肃省风沙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30多年来,屈建军扎根隔壁荒漠,从事沙漠环境、风沙物理、风沙灾害与工程研究,在高寒地区青藏铁路沙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东南沿海国防设施区海岸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极端干旱区文化自然遗产和重大工程建设风沙灾害防治等领域成绩卓著。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他的事迹在6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现予以转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甘肃一些地区气候干旱,环境恶劣。但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一大批科学家扎根这里,在“冷板凳”上创造出一流科研成果。
见到屈建军,他正带领学生进行沙生植物分布的监测工作,以评估该区域防风固沙的效果,入行30年,这是他第13次来这片沙漠。
白天在沙漠中步行四五十公里,晚上还要继续观测数据。30年来,屈建军创建的“六带一体”风沙危害防治体系,有效减少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他协助某海军基地破解沙害,节省1.9亿的搬迁费用;他解开鸣沙发声之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鸣沙人工恢复。
屈建军在沙漠中追风,李凤民则是在荒山中寻水。为了能够让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产量提高,生态恢复,李凤民奋战了20多年。
兰州榆中北山地区,每年降雨量只有320毫米左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要解决贫穷问题,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李凤民开始替农民算起了“水账”,大田漫灌不可行,那就在土壤含水量最低时,从水窖抽水,解决农作物的“卡脖子旱”,其次,利用集水农业思路做沟垄覆膜推广。
除了在水、热、光、气、土上下功夫外,李凤民更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比如人口问题、贫困问题,他创新了通过降低人口对土地利用强度,使退化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这一模式,现在在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复制。
正是因为能吃苦、能奉献,一批源于西部,属于中国的冰川、冻土、沙漠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才会领先世界,惠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