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罗卫红:开展人才支撑计划 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


3月7日,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针对一个代表谈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来我国也还会有三四亿人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应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引人深思。城与乡,这大概是最能引发人们共鸣的话题了。每个人都和乡村有着或深或浅的联系。连日来,在浙江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许多代表的发言都谈及城市与乡村的种种。

一个共识是,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乡村振兴,一定离不开城市的力量。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之路到底怎么走?3月11日的《浙江日报》摘登了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罗卫红等的意见建议。

罗卫红认为,尽管近年来,我们国家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但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在记者会上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展的最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不充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许多年,农村大量的人、财、物单向地流向了城市,而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除了国家的财政投入、数量较少的返乡创业外,其他就非常少了。

她指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绝不只是图纸上将城与乡圈在一起,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当那些曾经让城市繁荣起来的要素能够顺利回流农村,那么乡村振兴就不会是一件难事。农村精英不回乡、城市资源不下乡,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难题。在去年九三学社的“百千万”蹲点调研中,我深入了解了建德杨村桥镇龙源村等偏远或经济薄弱村面临的发展难点,如村庄发展缺少规划人才,西红花根腐病等农业技术难题无法解决,劳动力空心化严重,老年食堂的迁建资金不足……

罗卫红说,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成立了“九三学社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团”开展帮扶活动,发动相关专家为村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联系省科技厅帮助农民解决西红花烂根等农业难题,捐款建老年食堂等。龙源村,是全国千千万万个经济薄弱村的缩影。通过剖析龙源村发展的困境,不难发现,乡村振兴最缺的还是人才支撑。为推动人才要素向农村流动,我建议在经济薄弱村普遍开展人才支撑计划,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1+X”模式,即1个农村指导员(或村党支部第一书记)+1个科技服务团队+X个乡贤回归,是我这次参会提出的建议。

罗卫红强调,有了人才支撑,也将推动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在距离富阳城区约50公里的洞桥镇文村,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打造出了14幢民居。为此,文村拥有了更多发展机遇,一家来自北京的农业互联网公司已进驻,打算发展生态农业和民宿;村民陆续返乡创业,因为来文村的城里客越来越多。村还是那个村,但发展的基因变了,文化、人才、商业、创意,借势而入,汇聚起新的发展动能。这是通过实现城乡间发展要素流动,振兴乡村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