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要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非常赞同。我们要贯彻这一指示,首先要弄清楚时代的特点,然后才能说得上如何无愧于它。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在创建和推广超象艺术过程的经验,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一、互动、竞争和相融的加强,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
经济的全球化,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得各国之间文化的互动、竞争和相融日益增强,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趋势。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任何国家、民族还要关起门来发展文化、阻断外部文化渗入本土、进行纯粹的单向文化传播,都是不现实的。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与时俱进地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来对待从古至今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引进、消化、吸纳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将其吸收到本民族文化体系中来,强化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生命力,使民族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获得发展机遇,从而增强民族本土文化向外辐射的能力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能力。
二、寻找中西文化共同点,通过共同点来消除隔阂,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策略。
当今时代,文化在一个国家、民族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交融程度越来越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种文化软实力不是强制施加的影响,而是一种柔性的力量,是发掘文化自身的魅力、发挥文化自身的吸引力而使其他国家愿意接受、认可、认同、拥护乃至追随。换句话说,你听懂了我的故事并为之感动,你就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我在价值观上的国际话语权。反之,即使我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再强大,但你不愿意听或听不懂我的故事,我就很难会被你视为真正的朋友。要让世界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听懂中国的故事,就需要把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品放在世界的语境,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下。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寻找中西文化的共同点,利用共同点来消除隔阂。可以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一个缩短物理距离的概念,而应该是缩短人心距离的概念。我创建超象艺术的初衷,就是要找到一种中国审美和外国审美的一个结合点,发现一个既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又能走进外国人心的新艺术范式。
三、努力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向世界文化输送民族文化的精华。
寻找中西文化的共同点只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种策略,其根本目的在于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向世界文化输送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让中国文化影响全人类,造福全人类。
人类要想取得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与未来的关系。而中国文化在处理这几个关系方面有着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智慧。比如中国文化注重精神性,倡导通过心灵追求超越人的动物性;比如中国文化注重伦理和道德教化,在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方面有着丰富思想资源;比如中国文化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形成了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的传统;比如中国文化不仅关注自身,还关注子孙后代的命运……
我创建的超象艺术属于现代水墨艺术,其语言基础是中国水墨艺术,其思想与精神内涵就来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体现了取自万象之外,不离生命之本的古代中国哲学观,以及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同时,超象艺术又不囿于传统的规范,它从传统水墨世界过渡到现代色彩世界,创建出的是一个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容易为外部世界所接受的新艺术流派。其立场更高,视野更远,从而能使外国人从中感受到他们和中国在文化精神上某种程度的契合,而精神的契合,正是不同文化交流和相融的理想境界。
四、作品的主题要顺应世界大势,符合中外各国的共同关注。
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潮流转向了追求和平、合作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世界发展的应有趋势。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经受环境灾难、资源掠夺、战争威胁和恐怖主义侵害的情况下,能够着力彰显正义、揭示逆流、启发良知的文化艺术作品,就是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就能和世界拥有共同语言,并成为各供世界共同欣赏的作品。我多年与联合国合作的经历,促使我养成了站在世界高度考虑文化发展趋势的习惯,这一点保证了我在艺术创新实践中具有较宽的思路,使我在对“原生态的”和“被污损的”的世界生态类型的艺术审视中,加入了意念中的“第三生态”,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超象的艺术主题,那就是展现地球现实面临的生态灾难和人类理想中的“第三生态”。由于珍爱和保护地球家园生态的艺术主题高度符合了全世界的共同关注,超象艺术从创建伊始就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思想高度。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当你拥有了把世界看成了一个家的创新立意,与世界互动的意识就会贯穿你的艺术探索。
五、作品要拥有直抵受众心灵的国际化艺术语言。
我们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和世界对话时都需要语言媒介,文学作品需要文字语言,舞蹈作品需要肢体语言,美术作品需要绘画语言。艺术语言的国际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受众面的大小。在艺术语言上如果不做环境适配性改造,而是直接照搬中国的传统艺术语言,则作品和国外受众的心灵对话就无从谈起。为了让国外受众看懂超象绘画的主题和内蕴,我在艺术形式上融汇了西方印象画、东洋绘画和中国水墨画的成果;在绘画材质上采用了咖啡、火山灰、矿物质、花草树木等大量天然材料;在绘制技法上兼收软笔、硬笔,泼墨、重叠拼贴等多重手法;在创作对象上我抽象出了不同视角下的各种自然景象,以促成受众从我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的联想和关注意识。这样,超象艺术在蕴含了揭示世界内在性质和精神本源的深刻性的同时,也以宏大、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景超越了具体的形象、特定的物性和狭隘的地域性,较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和种族的人们所接受,从而建立起不同种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审美共享空间。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超象艺术可以说开创了一个特例。在联合国总部使用的两大类具有文化象征性意义的中国艺术品中,巨幅长城挂毯是纯中国主题和工艺的陈列品,而巨幅超象画作《互动的世界》和《共同的家园》则是全球大主题下、具有文化互融性和感召力的中国艺术巨制。这两大艺术品在联合国长期陈列,形象地展现出了中国文化艺术在走向世界进程中在步伐与质量上的变化。而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隆重展示超象艺术作品和画家的事件,也开创了中国绘画在面向世界展现时在形式上的先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超象艺术的评价是:它是中国的,联合国的,也是世界的。
超象艺术绝非我一个人的成就,它是在中国政府和联合国组织共同支持下的一项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我在这里是想借此传递一些经验和感受,以促进无愧于时代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艺高峰之作在中国成批出现。
我认为,说到无愧于时代,就一定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上。过去我们说“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现在我们要强调“越是世界的就越是中国的”。因为带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理当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国家民族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