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作为制造大省,浙江该如何抓住产业新机遇,进一步打造“制造强省”,浙江卫视记者走进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代表团讨论会现场,听取了多位代表的意见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委罗卫红十分关注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布局。全国“两会”前,她专门在北京中关村、深圳等地调研。她认为,杭州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要打造产业高地,必须在顶层设计上全面布局。她呼吁,更加高度关注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特别是做一些专门的规划跟计划,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扶持措施。为此,她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要高度关注未来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布局,特别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领域。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与浙江省要更加重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全力将它打造成“天堂硅谷”。
二是要高度重视对人才团队的政策扶持与激励。当前,顶尖人才倍受关注,也能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但对人才团队,特别是第二梯次的年轻科技骨干,往往在住房,孩子教育等方面享受不到政策优惠。建议进一步完善梯度化人才政策体系,对创新团队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三是要高度重视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扶持。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不可或缺。它如同金属导体中的自由电子,越多则越能导电。科技中介机构能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的有效流动,激活整个创新体系活力。如美国的硅谷,就有数千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硅谷高科技产业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建议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完善各类技术产权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的有效对接,形成主体活跃、要素齐备、机制灵活的创新服务网络。
四是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创新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一般会经历花钱买鱼(购买科研成果)——放水养鱼(委托科研)——筑巢养鱼(建立研发机构)这一过程。实践证明,成立研发中心的企业能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普遍设立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并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值得我们借鉴。
五是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中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在“百千万”蹲点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经济薄弱村,最缺的还是人才。建议在经济薄弱村普遍开展人才支撑计划,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推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1+X”模式:即1个农村指导员(村党支部第一书记)+1个科技服务团队+乡贤回归。此外,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经济薄弱村的关键性科技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如:美丽乡村规划、农村电商、卫生教育文化养老公共服务、农民培训等项目,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购买服务力度,增加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强化“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