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激活“超级大脑”澎湃“第一动力”

——马荣荣参与共话创新激励政策


细看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浙江代表团名单,“超级大脑”们引人关注——为粮食增产立下汗马功劳的水稻专家,投身中国制造的技术领军人才,专注环保技术研发的海归博士,明星科技公司的董事长……虽在不同的领域,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科研人员。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他们几乎都在涉及“创新”的内容上划下重点记号,尤其是有关“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的阐述,他们说,反映了科研人员的强烈心声,有新意,更有诚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如何让创新活力迸发?《浙江日报》记者邀请四位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从自身的科研经历和实践出发,为我们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对创新激励政策的新要求。

记者: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个符合科技发展规律、能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创造活力的环境。具体来说,您觉得怎样的环境是个适合创新的好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科院院长、九三学社社员马荣荣说,政府工作报告里最打动我的是两句话,“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前一句是调动能动性和创造性,后一句是给我们发了个“红包”,这两句都体现了创新以人为本的取向,这是很大的转变。

我从1981年至今一直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作为研发人员,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不用为钱伤脑筋,把精力花在研究上”,从2008年起到现在,宁波市政府每年拨款200万元给我们团队。

我们把钱用在“超级稻”的研发上,现在甬优“超级稻”每亩产量超过1000公斤,在全省的种植面积有33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三分之一,品质还能达到国标二等米标准。除了财政支持外,因为市场对超级稻的看好,宁波市种子公司也与我们进行合作,每年种子销售的5%用于科研投入,这也保证了超级稻的持续研究。所以,我们较早地享受到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带来的红利。

“超级稻”团队核心研发人员有18个,这些年,没有一个离开的,这与制度保障分不开。我们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与种子公司知识产权共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了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集研究、生产、销售、服务能力于一体。

浙江已经在创新激励政策上走在前列,希望激励政策能不断完善。现在我们正着手公司股改,以前资产入股,现在科研成果也可以入股,我相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能充分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