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与医生多点执业既是医改的热点话题,也是难点所在,其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进程。请看九三学社医疗卫生专家如何认识这一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
分级诊疗要增加基层医生收入
我们建设健康中国,要实现全民健康的发展目标,一个比较突出的难题就是基层医院能否实现分级诊疗的医疗兜底目标。就我们的调研了解,目前还存在一定难度:比如在青海和贵州这样的地方,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每月收入只有2000元~3000元,北京大概是8000元到1万元,差距显而易见。而如果将欠发达地区基层全科医生的收入和发达地区专科医生的平均收入相比,差距就更大。所以,全科医生大都不愿留在基层,想方设法通过考试或转行等方式到大城市。基层人才下不来、留不下,成为我国推进分级诊疗的痛点之一。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大医院的“巨无霸”发展模式仍在迅速兼并医疗资源,吸引越来越多出色的基层全科医生。在此情况下,基层患者到大医院找好医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非常严峻。所以要真正破题分级诊疗制度,必须切实增加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
实际上,国际上分级诊疗制度推行较好的国家,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是很有保障的,专科医生的收入实际上和全科医生不相上下,甚至全科医生还可能有些优势。这样的收入保障让基层医疗人才资源得以稳定,大医院的患者下沉也就有了保障。所以我们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必须要限制大医院的规模,包括限制其软件和硬件规模,不然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难以真正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同仁医院原副院长徐亮:
分级诊疗要有合理的商业模式
我负责过一项关于分级诊疗的国家课题,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去解决基层的问题。关于互联网手段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的确到了令人骄傲的地步,比如由互联网所带来的购物的便捷性我们都有明显的感受和体会。但在健康医疗领域,互联网的应用还比较少,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那么关于基层医院存在的服务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能不能通过互联网手段来改变。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我在同仁医院工作的时候,曾着力探索眼科疾病的远程诊疗服务。眼病主要通过影像学手段来诊断,我们把设备下到基层,然后通过互联网手段把基层患者的眼病影像传递到互联网,专家通过远程服务就可以解决患者的问题。这种时候,我们提倡技术下基层,却并不鼓励专家下社区,主要就是因为专家们在同仁医院一上午可能可以接诊四五十个病人,但到了社区医院,一上午可能只有两三个患者,这是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我们鼓励眼科医生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为基层医院提供服务。
但我们在探索专家会诊的商业模式时遇到了难题。因为社区医院的管理模式是收支两条线,远程会诊既不能够给大医院的专家们带来收入,也不能够给基层的医生们带来收入,所以后来这条路就走不通了。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事情,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如何去奖励会诊医生的收入,又同时能够调动基层医院的医生有积极性与上级医院互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我们在国外调研考察的过程中了解到,发达国家的基层医疗服务大都以诊所的形式存在,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大都在这些诊所执业。并且,这些诊所也不乏眼科、口腔等专科小诊所。这些小诊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运行成本很低,但我们的社区医院虽然提倡的也是全科治疗,可从建设和管理模式上而言实际上是小规格的三级医院,它几乎设计了三级医院的所有功能。这种状况下,社区医院的运行成本就比较高,但运行效率又比较低。所以,我建议我们在探索分级诊疗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社区医院的资源并提升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基层医院的房价成本较低,而大型医院又为房租等问题所苦恼,那是不是可以从制度层面做好设计,实现资源的整合?我想这样的话,也会有利分级诊疗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