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罗家均
“同样热值的天然气价格是标准煤炭的三倍,如果是使用电力供热则成本更高,”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罗家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因此,在改用高价清洁能源供热的同时,还要研究要让我们的居民留住这些宝贵的热量。”
据了解,为配合雾霾治理工作,我国北方很多省市地区都实施了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应该说这项工程抓得准、意义大,如果通过几年努力得以顺利完成,必将对提升我国北方冬季大气质量水平起到关键性作用。”罗家均说。
然而,使用清洁能源供热虽然能极大地改善大气质量,但同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压力和百姓供热方面的支出。大规模的煤改气也使得天然气进口量不断攀升,能源安全稳供方面的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
“很多北方农村住宅的保温隔热性能都比较差,在这样的建筑中燃烧散煤供热,成本还能承受,换成燃气和电力后,成本会陡然增加。”罗家均说,“而且多数地区政府出台的补贴政策都是短期的、有限的,但供热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补贴期满之后,农村地区百姓在冬季供热支出方面就会遇到困难。”
罗家均表示,房屋保温隔热性能差、供热效率低,粗放地大量使用高价格清洁能源,不管是政府负担还是居民支付费用,都是能源和资金的浪费,也造成一些地区能源供应紧张,同时仍然会产生相当的排放量。
欧洲和我国不少地区的节能建筑实践早已证明,做好建筑的保温隔热工作是科学合理解决供热问题的重要渠道,不仅能极大提高建筑长期供热的经济性,减少政府和居民的长期支出,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我国能源安全性。
罗家均建议,要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以较小的代价对隔热性能极差的传统住宅,特别是煤改气、煤改电地区的农村住宅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要对建筑的墙体、屋顶加装保温层,改装门窗,提升其密闭性、隔热性能,努力减少建筑内部热量的耗散,争取用最少的能耗解决老旧房屋的供热问题。
“除了大规模改造农村和城市地区老旧民居外,我国还要提升城市和农村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罗家均说,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而且每年新建建筑约20亿平方米,造成的资源、能源、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加大,改用清洁能源以后,建筑能耗的成本将会进一步明显增加。
“我们目前有一个城市节能建筑发展计划——节能率65%,这是在普遍烧煤供热的背景下制定的。应在这个基础标准上进一步加以提升,如发展被动式住宅使城市住宅的节能率达到90%左右,并使普通节能住宅标准扩展到农村。”罗家均表示,在今后普遍利用高价清洁能源供热的背景下,发展高标准节能住宅将是极其经济的。
为此,罗家均建议,立足国情,完善节能建筑国家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降低建筑能耗。
考虑地区性气候环境差异,要制定更高级别节能建筑的设计标准、评价标准,并为高效节能建筑建立审查依据,为必要的政策支持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奖励、税收减免、贴息贷款、容积率补偿、土地出让金减让等经济激励政策,支持相关建筑设计机构、建筑构件生产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等,推动节能建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持续降低节能建筑的成本,提高节能住宅质量。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了解节能住宅的长期经济性、健康性、环保性,提高社会认可度、接受度。”罗家均说,“只有进一步提高建筑的节能水平,我们才能在有限的能源供给条件下,比较经济可持续地解决冬季供热问题,并高水准做到节能减排。”(记者兰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