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徐宗俦:一口破土窑孕育的乡村振兴经


乡村振兴需要支点,这个支点在于理念创新。

这是笔者近日参与九三学社重庆市沙坪坝区委“沙区乡村振兴”调研的最大感受。而这一感受来源于一口破土窑。

这口破土窑坐落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文丰街道办事处所辖的三河村。该村处于缙云山脉,海拔较高,现有两个自然村即八社、九社,户籍人口780余人,常住380余人,在家的不过2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70%;耕地面积600余亩,人均不足1亩;饮用水、灌溉用水至今没有根本解决;电力供应不足;没有天然气,以烧柴为主;通信覆盖率低、效果差。用丰文街道办事处主任李代林的话说:“缺少产业、基础设施差,是三河村增收致富的最大障碍。”

村民要富裕、村子要振兴,三河村人有足够多的理由向上级伸手要钱、要政策。但调研组看到的是他们通过创新点燃了山村振兴的梦想——答案就在这口破败的陶器土窑里。

这口陶器土窑在三河村八社,上世纪80年代修建,后来衰微破败了,无人问津。2016年,三河村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一拍即合,把这口残破的土窑精心构思、设计一番后,变成了一个文化创意与休闲度假之所,人们在这里既能观赏陶器制作又能撸起袖子一试身手,在寻找乡愁的同时,还能喝咖啡、吃简餐、品农家菜,真可谓雅俗并存、老少咸宜。土窑也有了充满诗意的名字———“远山有窑”。“远山有窑”不仅吸引着附近大学城的学子学者们,还通过网络空间招来了各方宾朋。2017年,“远山有窑”网络点击量已超过数十万,堪称“网红”。双休日时来此度假的人络绎不绝,车辆排成了长队。

“随着该项目中后期将启动民宿、彩色稻田以及各种互动项目,在扩大游客的文创体验、提升休闲内涵的同时,势必对当地及周边农民增入大有裨益。”李代林说。

“远山有窑”项目解决了一些村民的就业,已经有了纯收入,正在按部就班地开展后续规划与建设;与此同时,三河村九社也引进了企业,以黑夜观赏“萤火虫”、耳闻蛙叫蝉鸣、湿地与山林配套为主要内容,正在紧锣密鼓实施“萤火虫休闲项目”。

虽然刚刚起步,但三河村已经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支点。调研组行走一路,也悟出了一些启示: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念要创新。乡村振兴既要和中央政策保持一致,又不墨守成规;既要有敢于人先的气魄,又不能一窝蜂似地盲目上项目;既要善于因地制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又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这就是三河村“远山有窑”典型案例的最大启示。

二是要有想干事、能干事、有点子、有魄力的基层农村干部。有了这一条,三河村八社、九社发展的休闲、文创项目,才会很快落地“开张迎客”,成为村民致富的招牌。

三是政府要跟进,做好服务工作。从调研情况看看,制约像三河村这样的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在于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不解决这些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就是空喊口号。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树立“一盘棋”意识,整合各种涉农资金,精准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和项目,提升帮扶效率。

四是广泛吸引各方面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各级党委、政府应出台引进、留住参与乡村振兴的人才优惠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知识出知识、有点子出点子。同时要让参与者依法获得利益回报,使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的行动。(作者系九三学社重庆市老龄委委员徐宗俦 本文刊载于《人民政协报》2018-04-23期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