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李迅雷:在博鳌,感受共识的力量


2018博鳌亚洲论坛落下帷幕,我觉得自己应该写几句感受。这是我第二次作为讨论嘉宾参加博鳌论坛了,所以,感受相对客观些。

记得去年博鳌论坛的主题是“直面全球化与自由贸易”,这或是因为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逆全球化”思潮愈加明显,故这一议题备受全国和世界关注。

不过,当时特朗普还没有对中国提出明确的贸易诉求,因此,感觉上2017年论坛讨论的话题不如这次集中,自由贸易这一理念还没有像今年这样显得珍贵。

当你走出美兰机场,马上能感受到气氛的庄重,公路上横幅标语牌接二连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又是海南设立特区30周年,这次的博鳌亚洲论坛,似乎成为中国向全球展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誓大会。

习近平主席出席本次论坛,使会议格外引人关注,嘉宾规格比去年明显提高,从联合国秘书长、亚洲国家元首到中国副总理、央行行长和多位部长,还包括丰田汽车、三星电子的头号人物、马云等企业领袖。

我是作为“意见领袖/知名人士”这一类别成为代表的。早在去年博鳌亚洲论坛结束之后不久,我就收到论坛的秘书长周文重先生的感谢信,信中邀请我再次参加2018年的博鳌论坛。我内心非常感谢周先生,因为我并不认识他,却受到他的两次邀请。

博鳌三天,我共参加了五场讨论会,其中两场是论坛组委会安排的,其余三场是媒体组织的早餐会或晚餐会。三天里,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我就所见所闻,包括自己的思考,归纳为三大主题:中美贸易纷争如何解决、金融开放与改革必须加速度和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以更开放的姿态来应对美国贸易施压

9日刚入住酒店不久,我便参加由凤凰网举办的“梧桐夜话”晚餐会,参会者有龙永图、李东荣、屠光绍、李杨、马蔚华、朱云来、盛松成等。如何应对特朗普提出的贸易惩罚方案是晚餐会的重要议题,这也是过去一个月来微信的热点。

特朗普对中国外贸上的指责有失公允,但我们该如何来应对呢?是关起大门,再走独立自主的道路,还是把大门开得更大?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提到,中国这些年来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善于利用对外开放来推动国内的改革,这一条很多人都没有看到;中国通过开放,获得的并不仅仅是开放本身的红利,还有通过开放所带来的改革的红利。目前,中国的改革还没有结束,而很多改革靠自身的觉悟和协调很难推进,而在外部的压力的推动下,许多改革难题迎刃而解。

我认为,全民讨论中美贸易纷争问题,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尽管争论很激烈,但有助于信息对称。从明朝实施的海禁到清朝的鸦片战争,两次都让中国经济蒙受极大损失,核心问题还是信息不对称,通俗说,就是对全球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无知。而在当前的信息互联互通时代,信息获取的成本大幅降低,信息传播的快捷度和便利性大幅提升,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有利于达成全社会的共识。

金融开放与改革:需要加快速度

4月10日,习近平主席所做的主旨演讲,万众瞩目。我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会场,但靠前的座位都已经满了。习主席的讲话中很多次响起掌声,充分证明了在场各国嘉宾对报告内容的认可,尤其谈到“我刚才宣布的这些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我们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时,全场更是掌声雷动。

4月12日,宣布进口抗癌药实行零关税;4月13日,又宣布海南全岛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并逐步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同时,央行准备放宽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非正式指导,以上这些,都在体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办事效率。

从过去的经验看,投资的落地速度往往超预期,而改革的落地速度则大多低于预期,原因在于,前者是玩增量,皆大欢喜,后者是玩存量,利益再分配。因此,要让改革加速,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

10日大清早,我赶去参加财经杂志举办的《财经》早餐会——重塑小微金融生态。我认为,长期以来小微金融很难做好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金融机构都是逐利的,小微金融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利太薄,成本太高,所以,最多只能像做公益那样做小微金融;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它们中的大部分也不大愿意做,是因为有监管套利的丰厚收益在。

那么,如何来改变这一现状呢?一是打破刚兑,二是加强监管,三是要打破资源垄断。其中,打破刚兑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年,为何还是未能打破呢?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怕金融失控,但不打破刚兑的负面影响更大,这就需要在长痛与短痛之间进行取舍。而监管套利现象的长期存在,说明了政策存在漏洞,既然政策有漏洞,就应该马上补漏洞。

所谓的资源垄断,范围很广,既包括资金资源,又包括信息资源,前者多是有官方背景的机构,后者则官民兼有,如国内很多政府机构都有大量的信息数据,但彼此垄断,互不交流;民间的信息垄断则体现在超大互联网公司拥有大量数据,具有独占性。小微金融要发展,一是要有资金来源,二是要有相对多的信用信息作支持,如果这两方面都得不到支持,就很难做大。

中国经济崛起要把好质量关

在人民网组织“2018年中民投博鳌对话晚宴”上,中外官员和学者都对中国开放40年的年均GDP增速达到9.5%交口称赞。美国著名投资人罗杰斯在演讲中表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而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自然也对亚洲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正如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所言,“博鳌亚洲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银行家、企业领袖,这说明大家对于中国的关注程度是显而易见的”。他参加晚餐会不久就起身告辞,称明天上午习近平主席要会见他,他得回去准备一下,足见习主席在亚洲国家领导人心中的份量。

不过,与罗杰斯、林毅夫先生这样的乐观派相比,我倒是觉得,当一名经济学者,就应该像一名医生,找病症是责任所在。于是,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40年,堪称奇迹,但为何人均GDP水平至今只有韩国的三分之一?中国是1949年开始建设新中国,而韩国的战后重建是在1953年才开始的。过去40年韩国经济增速显然没有中国快,但为何韩国早已成为发达经济体,甩开中国几条街呢?显然是因为中国在1978年之前走了弯路,被韩国大幅超越了。因此,中国不能走弯路,如果前面走了弯路,后面即便经济增速再快,也很难赶上别人了。从过去40年看,中国经济发展是奇迹;从过去70年看,则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是奇迹。

并且,GDP只是一个增量指标,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目标。什么是质量呢?把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分子,把GDP作为分母,中国这个比值大约为40%左右,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大约为60%左右,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带动的居民收入增长不如发达国家。比如去年名义GDP增长超过11%,但农民工的收入只增长了6.4%。

衡量增长质量的指标非常多,如全社会杠杆率水平、基尼系数、股价指数的10年和20年涨幅等。过去10年,美国标普500指数几乎上涨了一倍,而上证综指却还下跌了两三百点。因此,我们必须要看到问题所在,通过问题导向来推进改革。

如今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遇到了障碍,即美国。特朗普已经把中国当成rival(带有敌意的竞争对手)。因此,中国今后谋求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变得很艰险。

说实话,中国还没有做好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准备,中国也不想称霸。就人均GDP水平而言,中国只是美国的六分之一;就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与美国相比而言,差距甚大,完全不能与1985年日本与美国等签订广场协议时的日美之间的科技水平相提并论。因此,中国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差距,坚持走改革和开放的道路。

博鳌三天,很多时候都在议论中美贸易摩擦问题,都在回顾中国加入WTO的过程,都在反思历史。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通过畅快而深入的交流,更容易达成共识。因为只要大家所获得的信息对称,逻辑演绎过程倒反而简单明了。(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齐鲁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