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周岚: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5月2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协商座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15位委员、学者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政策法规、方法路径、支持保障、监督问责等提出意见建议。

汪洋在讲话中强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是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物质基础。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为议题,发挥政协委员的智力优势,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资政建言,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强化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理念,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参加会议并发言。周岚认为,讨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应当放在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中去考量。国家建立名城保护制度以来的36年,正是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的时期。结合实践工作中的相关思考,她对名城保护工作提四点建议:

一是确立名城“保护优先”的发展导向和评价体系。大多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是区域发展中心,因此名城保护的首要问题就是城市发展导向问题。建议将“保护优先”作为新时代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要求,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和地方政府工作评价体系。

二是建立健全历史城区的有机更新和民生改善机制。历史城区是名城的核心所在,需要精心保护;同时它至今仍是百姓重要的生活空间,需要动态改善。建议设立名城保护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历史城区的老房子修缮和基础设施更新。各级政府财政共同投入,并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保护更新。

三是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历史遗存活化利用的多元路径。建议按照历史资源原真性保护和历史信息可识别的原则,针对不同资源的特点分别制定负面清单,同时鼓励负面清单之外的活化利用、活力复兴和特色彰显的多元实践。

四是同步保护物质文化遗存和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建议国家研究制定适宜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修复工程计量定额标准,加大传统建筑营造行业发展支持力度,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和工匠的培育、认定纳入个人职业资格管理。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作主题发言。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刘奇葆、夏宝龙出席会议。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张复明、丁伟、刘恒、马东平、连玉明、宋纪蓉、李修松、吴洪亮、张颐武、安庭、张妹芝、俞金尧,学者冯骥才在会上发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负责人做了交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