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科学”号给大海“做CT”


科学号

左起:九三学社社员、副研究员张健,九三学社社员、高级工程师连超,九三学社海洋所副主委、高级工程师栾振东,九三学社社员、船长刘合义,九三学社社员、副研究员王昊

“16.01米,破纪录了!”7月27日,正在南海执行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西太平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影响”任务的“科学号”,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科考队获取16.01米沉积物柱,突破去年15.25米的纪录,科考结果将有力支撑深海极端环境及特殊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是“科学”号的运行管理单位,也是九三学社青岛市地方组织的发源地。从“科学”号设计起,就有大量九三学社社员参加。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要求,几代九三学社海洋研究者为实现海洋强国梦共同努力着。

许多年前,我国曾因缺少深海研究科考船而“望洋兴叹”。探索海洋奥秘,走进深海世界,拥有先进的科考船成为几代海洋科考工作者共同的梦想。

“‘科学’号诞生之前,国内的科考船都是窄长型的,流线体非常大,可用来在海上做实验的地方很小。”九三学社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委员会副主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栾振东介绍,“科学”号改变了传统科考船军舰型设计,并装上了“十八般武器”,可进行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地质、生态等综合海洋环境立体的同步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实现了给海洋“做CT”,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移动实验室”。

心系海洋强国,青岛九三学社社员不仅见证了海洋科考船的诞生,更是用自己的执着与信念、智慧与才学为海洋强国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作为新一代科考船的“标杆”,“科学”号为解决海洋资源、能源、国防安全,减轻自然灾害中的重大海洋科技问题提供技术保障。

“海洋科考船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利器,九三学社社员在‘科学’号的每个航次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副主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阎军也为此感到骄傲。(陈小艳 门国锋 王晨霞 本文刊载于《人民政协报》2018-08-10期03版)

背景:2017年,在“科学”号圆满完成的中国科学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先导专项“2017琼东南-南海冷泉”航次科考任务中,首席科学家栾振东、考察船船长刘合义、技术装备总负责人连超、微生物学科方向负责人张健、深海生物学科负责人王昊5位九三学社社员在这次综合考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导和参与了一系列突破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