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资在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遇到危机时,应急物资能否调得动、调得准、运得出,统筹兼顾,平衡供应,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此次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很快调用了一批医疗防护和生活物资运往武汉等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问题,但也反映出我国在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监督生产,应急物资基础数据信息的掌握,应急物资的供需平衡、调配运输、监管等方面仍有诸多不足。
为此,建议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国家应急物资智慧调配平台”。具体如下:
一、摸清家底,应急调配应做到手中有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种类完备、储备充分、更新及时、覆盖全面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以储备仓库及生产企业的地理位置和产品门类为基本分类标准,建立标准化、数字化、动态更新的国家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并要求各地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定期提交其产能、品种及数量等信息。
二、统筹整合,完善应急物资产能与布局。加强央地之间、部门之间、政企之间的联动与统筹,发挥平台督导生产功能,对仓库选址、企业密度、产能情况进行优化分析,指导各部门和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储存、采购计划,确保应急物资存量充足、定时轮换、质量可靠,避免产能过剩。
三、畅通渠道,优化应急物资供需平衡。首先确保突发需求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灾区可将所需物资品种、数量、需求单位等,实时上报至数据库。系统根据常态数据和就近原则,进行应急物资供需的智能匹配,并结合灾情波及区域面积、预警级别及灾害烈度等,实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四、智慧调配,实现高效调运与有力监管。精准对接电商平台与数字物流系统,力争最短时间内完成应急物资的精准供给。利用平台开展视频会商,支持指挥机关高效决策。通过大数据,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和有效监管。(本文转载自《人民政协报》2020年3月6日 08版《抗疫进行时建言添助力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提案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