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由武维华作序印红主编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成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官方礼品


图片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我社《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作为官方交流礼品送给与会代表收藏。

2021


图片


图片


9月26日,“多样世界,生生不息”相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学苑出版社作为参与单位参加启动仪式。

图片

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春城昆明举行。“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既是此次大会的主题,也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作为联合国生态环境领域的一次重要会议,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图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

该公约的三大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迄今,已经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制定中,10年是一个周期。每10年,缔约国将设定一揽子目标,然后在接下来的10年里去执行。
 
2020年是新的10年的起点,而昆明主办的COP15又到了一个制定新的10年保护目标的重要节点。国际社会对COP15寄予厚望,希望此次大会的成果,能够通过未来的努力,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趋势。COP15原本应于2020年10月召开。受疫情影响,会议召开时间经历两次变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于今年8月正式对外公告,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

图片


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习近平主席表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


习近平主席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图片


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生态环境恶化,极大地影响了物种多样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至少3000种处于受威胁或濒临灭绝的境地。历史上,由于对珍稀植物保护不够,造成其日益减少,有的甚至濒于绝迹;近50年来,我国约有200种植物灭绝。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美好的生态环境,更好地保护这些濒危植物。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以下简称《绘谱》)一书。



图片
图片
《绘谱》精装版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院士在为本书作序时谈到,“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索取,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乱砍滥伐致使许多野生植被遭到破坏,一些珍稀野生植物濒临灭绝。全国高等植物中有4000多种正面临着严重威胁,1000多种正处于濒危状态,其中百山祖冷杉、天目铁木等10种植物野外数量仅存1~10株,广西火桐等54种植物只有1个分布点。”

“我国在野生植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制定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加入了“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实施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建立了一批以保护野生植物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就地保护点,开展了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野外巡护,积极拯救繁育濒危物种,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帮助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进一步推动野生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全面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由九三学社中央主办的学苑出版社组织相关专家,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编撰绘制和出版。本绘谱收录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第一批)》(1999年)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中的359个物种,根据植物的不同习性,从群落形态、个体以及花果等特征细节等方面,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对每一个物种进行了描绘,并配以文字介绍,集科学与艺术于一身。本绘谱内容丰富,画工精美,图文并茂,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既是我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展示,也是鉴别和欣赏珍稀濒危植物的大型图书。”

九三学社为本书的水准质量保驾护航。九三学社中央原主席韩启德院士一直提倡的“科学与文化艺术融合”,也是这本书的指导思想;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院士自己是植物专家,特为本书作序;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印红女士则是林学专家,担任了本书的主编


图片

《绘谱》平装版



图片

科学这副“镣铐”,越重越好


除了有院士专家和领导们的关怀和指导,《绘谱》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也一直坚持学术严肃性。绘谱的创作,以中国林业出版社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为基本蓝本,同时参考了诸多权威性的网络平台,如: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图像库、植物界、中国野生植物资源信息系统、中国植物志、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中国濒危植物网站等。还参阅了一些国外的植物绘本,如:比利时植物画家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日本植物画家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等等。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全程参与了创作的全过程,如北京师范大学植物学家刘全儒教授,全程指导了创作,对每一幅作品进行学术把关,保证了创作的学术严肃性。

所有这些专家院士的鼎力支持是这本书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保障。


图片
图片

《绘谱》部分参考资料


艺术创作,一定有人为的东西在,但《绘谱》的创作绝不能臆断取舍,一切都要以科学性为前提。比如仅描述红豆杉叶子的尖,科学语言就有剑尖、微尖、突尖、极尖,非常精准、严谨。但作为艺术创作,强调的往往不是精确严谨,而是强调人文感情色彩的。在《绘谱》的创作中,必须在科学严谨的范围内去创作,如果说这种创作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我们认为这副“镣铐”越重越好


图片
图片

银杏


图片

要展现中国植物的“中国气韵”


除了“科学味道”浓厚,“中国味道”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之前搜集到的植物画绘本大多采用带有明暗变化的西方绘画语言,比如水彩、水粉、日本画等。在对比、参照了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老先生、比利时花卉画家雷杜德,以及一些日本植物画家的绘画风格后发现,他们多偏重写实,好像描绘照片的感觉。我也曾尝试采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创作,但效果不佳。画得再像,只能展现片面的角度,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希望将植物不同角度的美感融入一幅画面中,进而表现它的生命状态、生长状态,而不仅仅是截取它的一个片面,或是死板的标本解剖图。”绘画者张浩说。


图片



解决方案灵感来自中国古画中的植物。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出现的多种树木花草(梧桐、银杏、松树等)以及树的混杂与意境,古人张彦远评价此画“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把树木以人的情态加以表现;宋代李唐《采薇图》,宋徽宗《听琴图》中的松树、藤萝、竹子等植物,南宋杨婕妤的《百花图卷》,绘画非常精致;宋徽宗的《唐十八学士图》中,一草一木细腻精致,非常典雅耐看;明代仇英《独乐园图》中的旅人蕉、鹤望兰等等。这些传世古画中的植物,无不具有一种中式古典的审美意蕴。

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构图方式,描绘中国的濒危植物,恰恰能够突出这些植物的“中国味道”,这种东方气韵是其他很多科植物普图书所不具备的。


图片

油麦吊云杉素描过程与对比照


图片

“相互折磨”出来的精品


学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孟白主持了《绘谱》的整个创作,他认为,所谓科普实际上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告诉人们知识。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让科普宣传的对象与你产生共鸣,从而再产生共识。我们希望读者通过我们的《绘谱》,能够对濒危植物有所了解,进而珍惜,甚至参与到保护它的行动中去,这是科普的根本目的。

之所以选濒危植物这个题材,孟白谈到,这和学苑出版社倾力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是一样的,要赶在它们消逝之前记录下来。因此在考虑题材的时候,并不能仅从哪种植物好看的角度出发,而是选择了濒危、罕见、珍稀的植物。这样,除了有美术意义和科学意义之外,更赋予了《绘谱》社会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濒危植物杯垫


如何把传统文化艺术和生态环境、动植物题材结合起来,《绘谱》探索形成了一个新样式的出版物。

创作团队在充分的探讨中首先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要做一套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关于中国濒危植物的绘谱,而且要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逼真的表现出濒危植物形态。

基于这种共识,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与科学家展开了近乎“互相折磨”的“拉锯式”创作。

第一步,由科学家选取所要表现的内容,列出一份植物的名录,再按照植物分类法将植物从低级到高级划分。已经出版的第一卷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后边两卷分别是被子植物(上)和被子植物(下)。列出植物名录后,再请专家审稿,进一步修改名录。

第二步,由植物学家对已定列入名录的植物进行资料收集,文字资料包括对植物样貌特征、生境等的科学性描述,与此同时收集照片,由于植物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变化,不同照片表现的角度、部位、季节都有差别,因此要收集每一种植物尽可能多的照片。

第三步,从绘画风格、效果,以及画家对科学的理解等几方面作出选择,选定绘画者。在这个阶段,比较了多种绘画风格,设计了多种创作方案,并请艺术家进行了试创作,最终确定了现在这个方案。

第四步,正式创作。首先学术指导与绘画者密切沟通,学术指导对所绘植物进行科学描述,指出特征。绘画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学术指导的意见进行构思,绘制出墨线稿,再由学术指导检查是否达准确表现了植物特征。如果通过,就可以上色了。完成之后再请学术指导进行科学性检查。到此,一种植物画的创作才算完成。依此类推,几百种植物画作都严格遵守这样的一个程序产生。

有时,光是一幅植物画作,往来修改就达到十几次,这个过程中,科学和艺术相互制约,又相互妥协,探索出一条科学家和艺术家都能够满意的边界,最终形成一部双方都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这个过程看起来是一种“相互折磨”,是一种场科学和艺术的“冲突”,但实际上,更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的高效交流碰撞,是一次非凡的体验,形成了一部不平凡的佳作。


图片

闽粤苏铁

图片


图片

社会评价是最好的质检报告


在这种学术和艺术两方面的苛刻淬炼下,《绘谱》受到了广泛认可。

例如,《绘谱》中有一幅作品喜马拉雅红豆杉,登上了植物学会权威期刊《生物学通报》的封面,这反映了《绘谱》作品的学术高度。在红豆杉科中,五种红豆杉的区别从外观上不是很大,比如叶形上,东北红豆杉叶子先端凸尖;密叶红豆杉叶子先端急尖;喜马拉雅红豆杉叶子先端渐尖;红豆杉叶子先端微急尖;南方红豆杉叶子先端渐尖,叶子弯镰形。而《绘谱》中这幅喜马拉雅红豆杉一次通过,可见绘画者对其科学描述的钻研之深。


图片

上:喜马拉雅密叶红豆杉

下:喜马拉雅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红豆杉


图片

《生物学通报》2017年10月刊封面照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绘谱》作为官方交流礼品送给与会代表收藏,这是一种认可和展示。“成教化、助人伦”,是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所在。《绘谱》的创作初衷,就是唤起读者对珍稀濒危植物的重新审视,进而关注它、欣赏它、珍惜它、保护它。呼吁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这是《绘谱》创作和生物多样性大会共同的愿景,也是我们倾注这样大的心血来进行这样一项工作的初衷。

学苑出版社曾联合上海松江科技馆举办过一场中国濒危植物展,吸引了众多青少年观看,被媒体评价为“一次科学家与画家的碰撞”。这场展览是《绘谱》的一次“投石问路”,从社会反响来看,《绘谱》的科普和传播价值也令人振奋。


图片

2018年8月,上海松江科技馆“中国濒危珍稀植物科普画展”现场


图片


《中国国家旅游》报道

内页插图

图片


图片

生态保护背后的内心观照


2021年,张浩作为《绘谱》的绘画作者接受《中国国家旅游》杂志采访,讲述濒危草木的稀世之美时谈到,有一种被子植物盐桦,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产于新疆阿尔泰,而这方面的参考资料少得可怜,仅有几张标本图片。一次他读到一篇《盐桦之考证》的论文,才知道真正的“盐桦”已经灭绝了。“和其他濒危植物不同,盐桦是真正独一无二的植物,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树桩,上面仅残存一个部分尚且能够萌生嫩枝。一个树桩、一根嫩枝孤零零地留存在世间,一面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一面又像人们述说这它的无奈与悲凉。”——张浩说,自己是怀着敬畏之心画出它的模样的。

20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人类现代文明光辉璀璨的时代。但人类发展却将光辉的阴影投在了生态环境之上。科学发展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但科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感性的、直击人心的方式,激发起更多人对世界的关怀,这也是我们策划出版这本书的应有之义。

图片
图片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

(第一卷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精装版

主编:印 红

审 核:刘全儒 冯金朝 孔宏智

绘 画:张 浩

撰 文:惠岑怿

学苑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图片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

(第一卷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平装版 

学苑出版社 2019年9月出版

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