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迎接两会|全国政协常委赵雯:国家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应努力提高产出绩效


以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为主的科研单位、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亟待提高。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不断提高,近年来科技投入呈逐年增加态势。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赵雯注意到,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发明专利产业转化率不高。“应努力提高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绩效。”她建议,深化创新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细化分类评价标准,提高管理水平。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全国科技投入分别达到22143.6、24393.1、27956.3、30782.9亿元。其中,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分别为10714.4、10095.0、10766.7、11128.4亿元,占全国科技投入的48.4%、41.4%、38.5%、36.2%,比上年分别增长12.5%、10.2%、14.6%、3.4%。

通过查阅、比对数据,赵雯发现,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企业为48.1%,高校为3.9%。“这说明,以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为主的科研单位、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亟待提高。”

“专利产业化率低,意味着科技投入的产出绩效偏低。”赵雯认为,究其原因,以国家科技投入为主的科研单位、高校长期存在重研发轻转化的倾向,超过五成的专利“不能满足市场化需要”或“专利申请本身不以转移转化为目的”。加之长期忽略科研人员的创新权益,科研人员对实现发明专利转化与转移的积极性不高。

通过详细调研,赵雯还发现,虽然当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各类专项、基金项目的立项严格、合同规范,各类项目合同的执行主体、实施目的、分期目标、经费使用、预期成果清晰,但当合同期满,项目验收后,是否取得预期成果、是否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远期目标,财政投入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其绩效如何,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客观评价。“因此,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与管理有待细化。”

赵雯认为,随着财政支持科技投入总额的增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水平开放、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按照2022年《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加强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绩效管理,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的规定,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绩效势在必行。

对此,赵雯建议,要深化创新成果(含专利权)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大力提倡扶持产学研或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细化揭榜挂帅等激发创新措施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赵雯说,《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科学技术评价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根据不同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实行分类评价”,应抓紧编制分类评价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评价的项目与标准。同时,进一步强化闭环管理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增加期中检查,既要防止虚构伪造科研成果等不诚信行为,防止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截留等谋取私利的行为,也要及时发现并纠正目标设定不当、技术路线错误等,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方面,赵雯建议从制度上设定合理的“项目后续观察期”,了解项目结题后续的产业化、工程化、市场化程度,科学评价成果转化转移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此评定项目实施结果的优劣成败。“可以试点并推广‘闭环管理+后续观察’的Q型项目管理,有利于更严格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绩效与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