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两会|柴守玺委员: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 充分释放寒旱山区增量保供潜力



“近年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到目前为止,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没有按照平原灌区和丘陵山区的地形地貌,分类确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对于西北寒旱区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需要国家从标准制定、配套投资等政策机制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住甘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柴守玺,始终将履职的方向锁定在农业领域。今年全国两会,他提交的4份提案,全部是涉农提案,其中的《关于提高寒旱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的提案》,让他尤感迫切。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实施“藏粮于地”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多年,我国作物单产快速提升,在气候类似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但在高产基础上继续高产,难度逐渐加大,增产潜力空间逐渐缩小。” 柴守玺委员认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由低产田变中产田、中产田变高产田的绝对增产量一般远大于高产变超高产,耕地产能提升的技术难度也较小。因此,从战略上考虑,中低田区是今后增粮保供的主要潜力区,应作为耕地质量提升的优先区。

据柴守玺委员介绍,我国耕地按照地形可分为平原灌区和丘陵山区两大分布区。丘陵山地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占当地总耕地的70%;其中坡度2—25°的耕地约1.9亿亩,西北约占1亿亩。相比平原区,丘陵山区耕地坡度大,受水土流失影响,地力瘠薄、旱薄相连,产量低而不稳定,是我国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区。

而相比水热资源较为充沛的西南山区,西北山区大多处于寒旱地带,耕地质量更差,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柴守玺委员看来,西北寒旱山区以农为本,是少数民族和革命老区集中分布区,经济相对落后,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压力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极大助力寒旱区农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对推进乡村振兴、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柴守玺委员说,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没有按平原和丘陵山区的地形地貌,分类确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而配套投资也未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另一方面,对保护活土层缺乏硬性要求,一些地方在建设中只是将土地推平了事,破坏了活土层,建成后反而变成低产田,有违初衷。此外,高标准农田还缺乏建设、利用和管护的长效机制。

“丘陵山区建设重点是坡改梯,起高垫低工程量大,加上完成活土层的移除和回填复位,多次动土的作业量远高于平原区,亩均建设成本超过4000元。”柴守玺委员说,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投资为1500元/亩,其中中央投资1000元/亩,其余为地方财政配套,投资标准与建设成本相差悬殊,必然会导致建设粗放、质量差。“尤其是西北寒旱区普遍财政困难,难以负担高额的配套资金。”

“广泛研究和实践证明,西北寒旱山区通过耕地质量提升,可大幅度增产30%以上。”柴守玺委员说,西北寒旱山区虽然水热资源欠缺,但也具有光照丰富、昼夜温差大、不利于病虫发生、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利于粮食作物高蛋白高营养成分形成和马铃薯、杂粮、道地中药材种植等独特的优势。当前,西北寒旱区各地已形成一批区域优势农业产业,打造出甘味品牌、高原夏菜、和尚头面粉等一批名优特农产品品牌。

为此,柴守玺委员建议,将寒旱山区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标准提高到4000元/亩,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000元/亩,省市两级财政配套投资1000元/亩,免去县级财政配套投资。“一方面,优先选择西北寒旱区的重点省份或地区,先行先试,边试边总结完善,逐步全面展开。另一方面,对于国家确定的重点帮扶县,可实行中央全额投资。另外,建设主要针对20度以下的坡地,20度以上坡地可用于发展林果草产业。”

此外,柴守玺委员还建议,要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监管,保证30cm的活土层回填复原,增加单块田的面积和宽度,配套建设机耕道、排水沟等,方便机械化作业;设立管护专项资金,拓宽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完善建用管和责权利相结合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