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两会|亢德芝:我国湿地保护面临3个不足,需一套“组合拳”


“虽然《湿地保护法》实施已经1年有余,在实际保护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支撑不足、管理手段支撑不足等问题,需要打出一套‘组合拳’,从政策上、科技上、管理上、机制上予以保障和创新。”3月8日,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主任亢德芝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liyq93202438202191778204.jpg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主任亢德芝。受访者供图

亢德芝表示,作为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湿地保护的生态意义重大。2021年12月通过的《湿地保护法》开始以立法方式保护湿地。2022年,武汉成功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而《湿地保护法》实施已经1年有余,在实际保护中还存在以下困难与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湿地的保护与修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湿地本身难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能靠政府投入,资金来源单一。

二是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支撑不足。由于湿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生态退化的机理不清晰,生态修复的技术支撑不足,缺乏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

三是智慧化管理手段支撑不足。由于湿地保护面积广,且进入难度大,需要智慧监管系统来辅助管理,目前智慧监测系统覆盖度有限。

亢德芝建议:

一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资金可纳入中央财政资金使用范围。

二是科技部和国家林草局共同支持,在武汉设立湿地保护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的科学研究,重点研究湿地发育演变的过程与机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技术,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生态环境部支持武汉建立湿地监测系统全覆盖。武汉作为全国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多的省会城市,是中国经济总量前10城市中唯一的国际湿地城市,也是全球首个千万人口以上的国际湿地城市。武汉具有典型代表性,通过监测可以提供湿地保护的实践样本,具有复制推广性。

四是建立健全林业、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一体推进的湿地保护工作格局。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定期开展人才交流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等培训,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