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一次调研观察,关于科技助力草原生态修复和生产力提升的实践


微信图片_20250725103330.png

人民政协报7月25日统战版

内蒙古草原的7月,草色如海连天。7月10日至13日,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率调研组,就九三学社中央“草原生态修复与生产力提升”这一长期重点调研课题,赴呼伦贝尔草牧业鄂温克试验站、锡林浩特市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区等地调研,详细了解草原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等情况。

“解剖麻雀”也寻策问计,由九三学社中央与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高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关注科技、政策,关注过去怎么做,也关注下一步应如何办。

“科学试验”中的智慧科技

于广袤草原而言,科技已无处不在。

在呼伦贝尔草牧业鄂温克试验站,调研组参观了牧草资源圃、草产品加工库、智能农机库和高效养殖区,眼见科技能量渗透于牧草新品种培育与高效建植技术研发、天然草地恢复展示之中。调研组关心“生态草牧业科技创新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关切“当前草业智能农机的优点和缺点”,也关注“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的建设”“草种的供给能力,草产品的运输和渠道”……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里,电子屏上羊群和黄色牧羊机器人散布草原,调研组对这位“羊倌”和它反映的数据饶有兴致,“能够提供哪些数据?一台牧羊机器人多少钱?可以用多久?”额尔古纳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里,水文传感器揭开更大尺度的生态密码,大气温湿、土壤墒情、植被光谱,汇成一幅幅生态图景。调研组询问观测样本的科学原理,也关注观测研究能够赋予草原智慧的力度和深度。

微信图片_20250725103341.jpg

调研组在呼伦贝尔特尼河草业科技小院调研

特尼河草业科技小院里的老师和学生向调研组解释气候韧性放牧调控技术的关键和效果,介绍生长季草畜平衡新模式。调研组查看应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下的草地情况,询问技术细节,询问技术推广的难点与优势,也关心草原科技创新的未来,“小院的研究生毕业后愿不愿意坚持在草原工作?”

在谢尔塔拉天然草地恢复技术平台,调研组了解到,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通过刈割利用下退化草原快速修复、生态位互补的优质牧草补播、优质牧草蘖芽岛调控等技术,实现改良后天然草场牧草平均产量提高1.2倍,截至2024年,相关技术已在呼伦贝尔推广超138万亩……调研组成员随着技术人员讲解,认真分析讨论不同技术应用的不同效果。

“不同单位、不同试验点应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整合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到合适的环境中。”通过在多个科技示范点、农牧场的调研,调研组建议应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真正推动不同地区和不同研究单位、研究平台交流互鉴,切实增强科技创新对草原生态修复与生产力提升的支撑能力和作用。

“草畜平衡”下的绿富并行

既要绿,也要富。

呼伦贝尔红头羊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方特色品种,具有对恶劣环境条件适应性强、羔羊成活率高、抓膘速度快等特点。传统上,放牧规模过大导致天然草原退化、产草量下降,带来生态脆弱及养殖成本上升、畜牧业受损等问题。

科技的力量,正推动生态与生产微妙平衡。近年来,哈达图农牧场公司针对草畜矛盾,在中国科学院技术支持下,开展星空地一体化草畜资源精准监测、天然草地改良、肉羊二年三产高效繁育等系列工作,推动草畜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呼伦贝尔羊原本一年一羔,经技术改良后提高了繁殖效率。在现有自然条件下,天然放牧时间仅4到5个月,通过人工种草,开发青贮、黄贮、烘干草等多元化的草产品,降低了养殖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

调研组也看到锡林浩特草原修复项目的积极成效:原来的退化草地已焕发新绿。项目取得的进展,离不开因地制宜的技术支撑,也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政策支持。周边的牧户连宝在自家草地上,向调研组盘算每年养羊的收益和补奖政策下获得的补助。“每只羊现在卖多少钱?”“休牧期每亩补多少?”“对于落地政策还有什么建议?”调研组帮着计算,也详尽记录。调研组建议,要更好地完善草原政策制度体系,健全草原补奖政策,用好草原资源,让更多农牧民在草原改革发展中受益……

调研期间恰逢2025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在呼伦贝尔举办,作为大会名誉主席,武维华在致辞中说,“加强交流、凝聚共识、携手共进。”草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被更广泛认识,先进的技术和场景在草原上、会议间呈现和讨论。见证草原生态修复和生产力恢复的观念和实践,随着草原工作的发展,也经历着变化。

而对于长期关注草原保护建设的九三学社中央而言,助力在实践中探索草原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积极为“十五五”草原生态保护和生产力提升出谋划策,推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正是接下来的重要课题。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