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至9月1日,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受邀出席并作题为“可穿戴多模态人工智能驱动的冠心病风险预测系统(Wearable Multi-modal AI-Driven CHD Risk Prediction System, W-MAC)”的演讲,介绍了其团队在冠心病(CHD)防控领域的创新成果。
葛均波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在冠状动脉腔内影像诊断、复杂介入诊疗技术创新、新型器械研发和心血管危重症救治体系建立等方面成果卓著,8月下旬接连发表3篇高质量论文。
图源:Circulation Research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1/CIRCRESAHA.124.326029
2025年8月26日,葛均波院士团队等在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发表研究论文GUCY1A1-LDHA Axis Suppresses Ferroptosis in Cardia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本研究旨在探讨sGC(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cGMP-PKG(蛋白激酶G)通路在心脏微血管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重点关注铁死亡现象。研究发现,sGC-cGMP-PKG通路的损害与LDHA和GPX4磷酸化降低有关,GUCY1A1激活是缓解内皮细胞铁死亡和心脏微血管再灌注损伤的一种策略。
图源:Advanced Science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6337
2025年8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孙爱军(九三学社社员)团队,于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题为“Mitochondrial Transplantation Augments the Reparative Capacity of Macrophages Following Myocardial Injury”的论文。
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线粒体移植巨噬细胞(Mito-T-Macros, MTMs)”这一细胞工程技术,并系统验证了其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显著疗效与多机制协同修复作用。
该研究通过将健康外源性线粒体导入巨噬细胞,成功构建出具有增强代谢活性和修复功能的线粒体移植巨噬细胞,发现其不仅可自主极化至M2表型,提升迁移、侵袭与吞噬能力,还可在体内高效靶向梗死心肌,并通过线粒体转移间接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
研究进一步通过转录组分析揭示,线粒体移植巨噬细胞调控脂肪酸氧化、氧化磷酸化和血管生成相关通路,显著减轻纤维化、凋亡并促进血管新生,最终改善心功能与心室重构。
综上,该工作为基于免疫代谢调控的心肌修复策略提供了坚实证据,开创了代谢增强型巨噬细胞治疗的新范式,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潜力。
图源:Advanced Science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4948
2025年8月1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赵允(九三学社徐汇区委主委)等在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SIRT6 Lysine-Demyristoylates ATF2 to Ameliorate Vascular Injury via PRKCD/VE-Cadherin Pathway Regula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Barrier”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创新的赖氨酸肉豆蔻酰化肽富集技术,鉴定出具有高肉豆蔻酰亲和力但缺乏去肉豆蔻酰化酶活性的突变体 SIRT6 (H133Y)。
这一进展使15种以前未被识别的人类赖氨酸肉豆蔻化蛋白得以识别。进一步研究表明,SIRT6 在 K296 位点对激活转录因子 2 (ATF2) 进行去肉豆蔻酰化,并调控其核质转位。通过四维非标记质谱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了ATF2核定位降低导致蛋白激酶C δ型(PRKCD)表达降低,从而建立了SIRT6/Myr-ATF2/PRKCD/VE-钙粘蛋白通路,该通路可在高肉豆蔻酸条件下增强内皮屏障完整性。这些发现已在体外(基因过表达/敲低细胞)和体内(SIRT6敲除/双转基因小鼠)实验中得到验证。该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鉴定赖氨酸肉豆蔻酰化蛋白的新方法,也为SIRT6去肉豆蔻酰化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见解。调节SIRT6通路可能产生增强内皮完整性和减轻心血管疾病(CVD)血管功能障碍的疗法,从而提供有希望的临床转化途径。
(转自: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来源:严道医声网、生命科学前沿、上医中山免疫治疗技术转化中心、iNatur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