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印红:强化生态红线思维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1.jpg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最快、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持续完善的五年。我国以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将新发展理念深深植入广袤国土,为地球家园增添了更多“中国绿”。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奋力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在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方面,我们不断攻坚克难、主动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5.09%,森林蓄积量突破200亿立方米,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一个大兴安岭林区;已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超过2300万公顷,涵盖近30%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建议》目标清晰明确、举措求真务实,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我特别关注到,《建议》中提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康的自然生态是基本的民生福祉,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底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十四五”期间,中央将“生态保护红线”确定为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性指标,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纳入红线,实行严格保护。通过红线划定和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以“三区四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明确了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目标任务。

“十五五”期间,根据《建议》要求,围绕此项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优化不同空间对应的管控策略,强化监测与动态管理。通过部门协同、数据共享、加强监管、严格调整程序等措施,从严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围绕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和实现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管理目标,制定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的管控策略,切实发挥主体生态功能。

二、强化生态红线思维。在“三区三线”落地过程中,零星分布的耕地和自然村落常与自然保护地交错镶嵌。若简单“一刀切”调出,易导致保护地空间碎片化,影响生态整体保护效果。应在生态优先原则下,通过构建生态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社区与保护管理机构共管机制、发展生态农业、优化村落布局、推动土地托管、强化政府保障与生态补偿等途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服务功能。

三、严守生物安全底线。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筑牢生物安全屏障的重要环节。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明确将国家公园、各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等划为外来物种禁止进入区,并将其周边一定区域设为外来入侵物种限制区。在“十五五”期间,优先启动“国家公园及各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清除项目”,有效防范和化解生物安全与生态风险,全力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建议》为指引,以“红线”定“底线”,以“底线”促“发展”,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印红为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