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他用生命守护一方水土——怀念九三学社社员、生态环境保护基层工作者赵中平


       20201216日,上海市崇明区生态环境局的收发室。

  区河长制办公室寄给监督员赵中平的工作信函送达。这是2020年度第12期工作简报,之前的11期都已经被他整整齐齐地放在办公室的玻璃橱柜里。

  但这一次,他没办法再把新的简报放进橱柜了。因为就在几天前,他在办公室内和同事就一份噪声报告电话交流完不久,由于突发心梗,跌倒在地,再也没能起来。

  历史的长河将他最终定格在他所热爱的环保岗位上,像是一种认可,也像是一种馈赠。作为上海市崇明区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资源环境和城市建设专门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崇明区委副主委、崇明区第一届政协委员会常委,赵中平就像是一座巍峨的脊梁,扎实地立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一方水土。

 

崇明环境监测事业的领路人

  在2006年和2008年这两个年份里,崇明区环境监测站承担了两次环境本底调查监测工作。这项大规模工作,是为了给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供诸多生态状况的本底值。这两次调查监测的主要负责人,都是赵中平。

  采样点的选择和数据的记录,是当时监测的关键。

  以空气质量监测为例,在崇南、崇东等6个监测点,赵中平安排并参与了各点位连续5昼夜的监测。最终记录的数值,可以完整反映一天之中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最终,共计22个生态类指标的本底值,被《纲要》采纳。

  赵中平的热情和工作还在继续。

  在《纲要》发布之后,需要建立一套评价生态质量变化情况的预警监测评估体系。组织将这一工作再次交给了赵中平。

  当时,他总是乘坐最早班的轮渡前往上海市区,向市环科院、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各方专家请教并收集建议。由于没有相关先例可以参考,他和相关技术人员反复测试、建模、比较,最终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出“崇明生态环境指数”(CMEEI)。该指数可以科学地反映生态建设成果,并于20116月顺利通过了市相关委办局组成的专家评审,一直沿用至今。

 

监测准则:真、准、正

  在崇明区环境监测站二楼的公示墙上,张贴着站组织机构框架。赵中平不仅是总工程师,还是质量与技术负责人。在检验检测领域,数据质量就是生命线。为了使所有监测工作均遵循现行、有效的技术规范,赵中平负责编制了《崇明区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第七版),共计3.5万字。

  每年,他都会定期组织安排内部评审工作,对站《质量手册》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他是环保部认证的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他对质控的那份认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监测站站长陆卫国高度评价。

  赵中平在监测工作上的严谨,不仅体现在站内部的质控文件上,在实际业务中亦是如此。

  现场室的施敏工程师举了个例子。有一处噪音采样点在麦田中央。到了年中,麦子已长到一米高,走过去既费力又费时,于是有人建议直接在麦田边采样。但赵中平坚持要求在原采样点进行。之后比较发现,原采样点和麦田边采样点得到的数据,确实存在一些微小的差距。

  而对数据的严格把控,并不意味着他在监测工作中“没有温度”。

  唐欢工程师介绍:2019年,市里传达指示,要求加强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的监督力度。但在初期,出现了监测评分细则模棱两可、社会企业易产生抵制情绪的内外困局。

  负责这项工作的赵中平,立即成立工作小组,并组织同事进行反复研究讨论。最终,监督方案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秉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步骤确定为:先走访、先了解、后打分。

  “去每一家企业检查时,赵站都会宣传自行监测的意义,还会耐心指导现场整改。正是这种让企业暖心的做法,最后没有一家提出过异议。”一起参与这项工作的龚敏工程师说。

 

乐此不疲地丰富人生:建言、行动、提升自我

  除了崇明区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以外,赵中平还有一个非常自豪的身份:九三学社崇明区委委员。

  迄今为止,赵中平上报提案及社情民意共计40余篇。这些建议都是他通过细心观察,为解决百姓切实需求而提出的。

  20184月,在长江口上游白茆沙北水道,江苏海门相关部门批准设立浮吊过驳作业港区。这一做法将对崇明——“东风西沙”水库,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为了保护70万崇明人的饮水安全,赵中平执笔拟文,提出认真落实长三角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等建议。这份社情民意由他以社区委委员的名义向相关委办局呈报,很快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批示,为崇明人民的饮水安全扫除了潜在隐患。

  “赵中平总是能围绕老百姓急、难、愁的环保、民生等问题,提出高质量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九三学社崇明区委主委施菊萍,对她的老朋友如此评价。

  除了积极参与党派生活,赵中平还热情投身于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之中:

  2007年,他参与创办了区生态科普协会,在连续12届崇明区中学生生态知识竞赛中承担指导工作;

  2007年度和2008年度,他被聘为上海市技术委员会科技项目立项网上评审专家;

  2012年,他被推举为崇明区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2017年,被聘为崇明区河长制工作监督员;

  2019年,被聘为区政协社情民意员……

  妻子陆红说:“他虽然是56岁、临近退休的年纪。但他属于闲不下来的那种人。今年他还在申请正高职称,材料都已经递上去了,就是想再多做几年贡献。他是真的喜欢这种有意义的忙碌日子。”

  崇明殡仪馆,工作人员说两三百人绝对站得下的1号大厅,早已被闻讯赶来的亲朋好友挤得满满当当。

  一个一辈子都在奔跑的人,就这样安静地躺在那里。

  此刻,才算是真的在休息。

  他的那副为“小家”而撑起的脊梁,会由儿子接过撑起。

  他的那副为“大家”而撑起的脊梁,愿能由我们每一个人共同接过并撑起。

  中正平和,方为至德。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自己的名字。(转自崇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