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耗时37载,他给莫高窟拍“证件照”:我听见了敦煌的心跳!


前几天,#敦煌沙尘暴#上了热搜。

有网友拍下当时的情景:长达百米,高近十米的漫天黄沙,从远处呼啸而来,步步逼近,高楼,道路,以及车辆行人,瞬间被吞噬。。。

111.gif

月牙泉和莫高窟更是直接被“抹去”,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整个过程犹如科幻灾难片,猝不及防,令人揪心。

据当地人说,上一次出现这么严重的沙尘暴,还是十几年前,而且一般发生在春季,夏日发生的情况很罕见。

112.gif

早前曾有专家预估:未来50年到100年内,莫高窟或将被黄沙淹没。

三危沙山下,大河泉谷旁,这座已经在风沙中屹立了千年的石窟,难道最终的命运,只能是消亡?

1.jpg

虽然答案未可知,但有一群人,他们决定和时间赛跑。

 01

 

文物摄影师孙志军,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工作,是给莫高窟拍”证件照”:争取在它们消失之前,为后世留下珍贵影像。

不同于风光摄影师和人像摄影师,可以拍四季山河,人间悲喜,他每天拍的,只是石窟里的雕像和壁画。

2.png

一尺一尺拍,一个窟一个窟拍。

一平米的壁画,大概要拍70张照片,加上文物拍摄的特殊性,每拍一小时,就得熄灯20分钟;

这样算下来,完成一个洞窟的拍摄,至少需要一个月。

而莫高窟,一共有735个洞窟。

113.gif

▲注:敦煌研究院的石窟摄影有很多技术规范所有摄影过程均严格执行规范。

每天踏沙而行,沐月才归,孙志军一拍,就是37年。

与莫高窟最初结缘,是因为从小就喜欢翻看各种历史书籍,开始对敦煌心生向往。18岁那年,孙志军看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在招人,懵懵懂懂报了考试,就此成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一员。

初到敦煌,孙志军被分配到资料室,跟着当时的吴健老师学习摄影。

“1984年9月28号,66号窟。”

孙志军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跟随师傅进洞窟的经历。

3.png

那时的他给老师当助手,帮忙打柔光板。老师不说话,就一直举着,大气不敢出,胳膊再酸也不敢乱动。

因为闪光和呼气,都会影响石窟内的温度,可能导致壁画的加速损伤。

敬畏,是孙志军学到的第一课。

4.jpg

▲冬日斑驳光影中的莫高窟-孙志军摄影

此后,他一边跟着老师学习摄影知识和技巧,一边利用资料库疯狂补知识。

在他看来,文物摄影师,是文物的解密者,是可以触摸历史的人。

而莫高窟这座浩瀚的文化宝库,实在有太多的谜待解......

5.png

▲孙志军展示09年的摄影底片保存袋

30多年,弹指一挥间。

孙志军也变成了带学徒的师傅,风霜开始爬上他的脸颊,爬上梯子拍照的时候,偶尔会觉得有一点点费力。

不变的是,他依然在拍照。

拍莫高窟、拍为保护、研究莫高窟的莫高窟人,拍莫高窟周边的环境,甚至拍遍了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和其它文化遗产。

114.gif

“我无法对抗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自然对莫高窟的摧残,唯有用影像的力量,来记录敦煌。”

而对莫高窟越是了解,他越是焦虑。

一种紧迫感时刻提醒着他:莫高窟,正在一点点衰老、死去。

 02 

时间拨回120年前。

随着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沉寂多年的莫高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7.jpg

▲努埃特1908年拍摄的莫高窟北大佛外观,当时的佛殿建筑还是五层楼阁。 

而这,却是它厄运的开端。

1900年的中国,风雨飘摇,列强环伺,清政府疲于应对内忧外患,至于莫高窟?根本无暇顾及。

于是,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纷纷盯上了莫高窟:

这个国家来搬走几箱文书,这个国家盗走几箱经卷,那个国家粘走十几块壁画……

8.jpg

9.jpg

▲1908年VS2012年 敦煌莫高窟第6窟 西壁

盝顶帐形龛西壁画观音与目乾连、舍利弗等十弟子,龛内原有晚期塑像已缺失。 

很多珍贵的千年壁画,遭受了永久性、不可逆的摧残;

我们甚至都没有机会看一眼,就永久地失去了它。

10.jpg

很多流失的文物,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

自家的东西,如今却只能在别国看到,不能不说是文化之殇。

直到1942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一批研究人员驻扎于此,才开始了对莫高窟文物的系统清理、修复、影像采集、编撰档案。

11.jpg

▲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师王辉正在修复莫高窟第45窟天王像的一小块彩绘-孙志军摄影

孙志军所在的敦煌研究院摄影团队,负责的就是对石窟进行高分辨率数字影像采集。

为了更好地了解百年敦煌的变迁史,孙志军走访了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

从大英图书馆到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从哈佛大学到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他亲眼目睹了19世纪初拍下莫高窟的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等人的作品;

12.jpg

▲孙志军在大    英图书馆IDP项目办公室看到了斯坦因拍摄的两张藏经洞照片-樊雪崧摄影

透过当时的影像,孙志军得以穿越时空,瞥见了百年前的敦煌。

深感震撼的同时又无比揪心:很多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等文物,和那时相比,已经大大退化,或模糊,或丢失。

不过短短100年,敦煌已是沧桑巨变。

13.jpg

图片▲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

-Charles-Nouette摄影-1908年

14.jpg

图片▲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

-孙志军摄影-2011年

余秋雨曾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为了让更多人也能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直观地感受敦煌的百年变迁,2006年开始,孙志军决定做一件事——

模拟莫高窟早期的珍贵影像,重摄莫高窟!

 03 

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首先要收集散落世界各处的敦煌第一手摄影资料,然后对比确定景别,研究当时的角度和光线,最后才是模拟拍摄,一次次调整,力图保持一致。

15.jpg

跨越100年,要拍下两张几近相同的照片,谈何容易。

但每完成一张,那种时空的连接,那种仿佛触摸到敦煌心跳带来的巨大成就感,也是无可比拟的——

302窟 窟顶西披(隋)

16.jpg

▲ 1908 年照片中,记录了完整的隋代说法图,精美绝伦

画面中前景部分为甬道盝形顶,画宋代千手千眼观音变;后景为窟顶前部的人字坡顶西披,分为两段:上段画萨埵太子本生 ,下段画福田经变。后部平顶隋代画说法图、平棋图案等。

323窟 主室南壁(初唐)

17.jpg

▲ 历史影像显示,壁画中间缺失的是杨都出金像部分

最上部画千佛;中间初唐画佛教史迹画,从左到右分别是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东晋杨都出金像 、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等;下部画菩萨七身。

18.jpg

▲ 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的杨都出金像部分现存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

154窟 主室北壁(中唐)

19.jpg

▲ 1908 年照片中,仍能看到经变下部乐舞图及其左侧

壁画所绘内容为观无量寿经变一铺。观无量寿经变发展到此窟,已基本定型,延续了早期初唐洞窟的基本图像内容与结构特征,中间主题为说法会,东侧未生怨,西侧十六观。壁画下部西夏画持花供养菩萨。 

4年,16载春秋。

重摄工作于2011年基本完成。

这些珍贵的百年对比照片,让我们得见那个未曾见过、已不再可见的莫高窟!

这些照片,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见。

为此,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孙志军,以系列对比照片为雏形,后续又历经数次的增补、完善,终于在今年,推出了收藏级的影像画册——《世纪敦煌》。

115.gif

里面精选了150余幅艺术价值最高、历史价值最高、变化最大的莫高窟影像,以古今对比编排的形式,让人在阅读中,开启一场时空穿梭的敦煌之旅;

此外,《世纪敦煌》还收录了300多页的高清历史影像,每一张都值得用放大镜仔细鉴赏,一书看尽莫高窟的精华。

116.gif

作为收藏级影像画册,《世纪敦煌》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考究——

封面选择了莫高窟45号特窟的观世音菩萨像作为主体。这是盛唐时期敦煌雕塑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塑像面目柔美,神情端庄,尽显大唐风范。

21.jpg

装帧也很精美,采用布面精装与特种纸护封,书名采用压凹与烫黑工艺,高端大气。

22.jpg

锁线精装的装订方式,所有对页均可180度完全平摊,方便直观感受对比;每幅影像还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让人深入了解壁画背后的故事。

23.jpg

纸张也是经多次对比试验,才最终决定采用120g哑粉纸及四色印刷工艺,还原最真实的壁画色彩。

24.jpg

十四载的心血,凝结起来不过数百页。 

问及做这本书的目的,孙志军说:

希望通过这本书使人们直观地感受莫高窟的变化,她在像人一样渐渐地老去,她那日渐斑驳的色彩、不断劣化的躯体需要我们给予关爱,需要我们的保护。

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通过展览、影视、图书来了解敦煌,而不是一定要进入洞窟去看,就是对敦煌石窟力所能及的保护。

在摩点发起的《世纪敦煌》众筹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莫高窟,不仅仅需要孙志军这样的文物守护者,更需要千千万万个你我,一起来守护!

点击小程序,参与众筹

图片

04 

晨光熹微,又一朝。

孙志军扛起摄影设备,走进莫高窟,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24.gif

截至目前,孙志军和他所在的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已经完成了258个洞窟壁画的影像采集工作。

差不多刚好一半。

未来,他,他们,还将继续拍下去。

在采访的最后,小in问孙老师,在敦煌一待37年,中途有没有过动摇想要离开的时刻。

答案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说实话,莫高窟真是个好地方,我喜欢她的安静,她总是能让我静下心来。

在莫高窟生活了几十年,作为一个摄影师,这门手艺让我学以致用。解决了谋生之苦,又享谋心之乐,这样的地方就是乐土呀。”

不卖惨,不煽情,能感受到,他是真心地热爱着这份工作。

25.jpg

▲ 感谢孙志军老师及团队接受采访和图片授权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这样的“莫高窟人”,还有很多。

在莫高窟的旁边,有一块墓地,常书鸿、段文杰、张大千等老一辈莫高窟人长眠于此。

生前将一生奉献给了莫高窟,身后,他们也要继续守望这片热土。

26.jpg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致敬每一位莫高窟人。 

希望这座艺术宝库,留存久一些,再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