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九三学社社员持续关注AED体系建设



北京时间6月13日凌晨,丹麦对战芬兰的欧洲杯小组赛进行至第42分钟时,丹麦队中场球员埃里克森心脏骤停突然倒地。37秒后,医务人员带着医疗设备冲进场地,其中有一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它可以通过电除颤帮助心脏骤停患者找回正常跳动的心脏秩序。配合一系列急救操作,埃里克森被医务人员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图片

作为一种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便捷医疗设备,AED有着“急救神器”的称号。昨天,一条关于AED的好消息刷屏了上海市民的朋友圈。申通地铁集团说,上海地铁将在原有21座车站装有AED的基础上,于今年底前扩展覆盖至全网络所有车站,初步统计累计超过500台AED;并将对每站部分工作人员逐步开展配套培训。

这个消息,令多年来为AED体系建设奔走的九三学社社员们很感慨。

图片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体育专门委员会主任、上海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朱东便是AED体系建设的关注者之一。今年市两会,他和张磊、朱国建、汪建羽、徐滕岗、张悦、方建安、杨学进、桑标、江敏、吴君毅共11位九三学社的市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在大型公共场所推广普及AED安放使用工作的建议》。


朱东曾有一位教体育的朋友在上课时因突发心梗去世,虽然现场有人进行了胸外按压,但仍没能阻止悲剧发生。“他是练体操的,平时身体很好,一切发生得那么突然,他去世时不到50岁。我经常想,如果当时现场有一台AED,结果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回想起来,他仍难掩悲痛。

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发生量约54.4万例,猝死原因多数为突发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而这类疾病多发生在医院之外的公共场所。而且,由于交通拥堵等原因,像上海这样的城市,120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一般超过10分钟。“在专业急救力量到达前,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救和互救显得尤为迫切,”朱东说,“如果在 1 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法(CPR),3到5分钟内进行 AED 除颤,可使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达到50%~70%。”

近年来,我国主要城市在大型交通枢纽以及人流密集型场所陆续开展了AED配置工作,上海早在2015年9月就启动了在公共场所设置AED的项目。

委员们在调研后发现,上海AED仍存在着配置不足、分布不均、公众“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

上海AED数量翻倍但仍显不足,建议加大投入、协调落实资金

朱东等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全球AED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日本,每10万人大约配有397台;而作为最早对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设备进行立法的国家,美国每10万人约配备317台AED,并且规定在步行10分钟之内必须拿到一台AED。

在上海,截至2020年1月,全市已安装AED总量为2708台,按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10万人配置10.8台。同时,上海还开发了AED地图,公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上海市红十字会服务号”的“服务大厅”栏目,以及“上海120”的“AED导航”栏目,实时迅速获取全市公共场所和医疗机构等设有的AED位置及具体使用状态等信息。

图片

但是,作为一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目前的设备数量仍然不足,人均配置水平不够高,设备分布也不够均衡。

从AED安装量的分布情况来看,教育系统占比最大,达33.97%;而商场和CBD大楼、旅游系统、交通系统占比较小,占比分别为8.52%、5.45%和5.25%;体育场馆占比最小,仅有2.65%。

为何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不愿意安装AED?朱东等委员调研后发现,资金来源是主要顾虑之一:目前很多AED的投放都来自个人购买或企业、红十字会的捐赠,政府投入较少。经营压力大的企业不愿意主动额外承担相应支出。“一台AED设备售价约为2万元,后续设备管理维护等也需要费用,这对管理场所比较多的企业来说是笔不少的支出。

其次,也有许多管理主体和个体“不敢用”AED。他们担心,由于没有医学背景知识,如果使用了AED但人仍没救过来,会不会导致民事纠纷而承担法律责任,或者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对此,委员们建言:红十字会、卫健委等是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应牵头督促公共场所相关管理主体单位,自觉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的落实工作;多渠道协调落实资金来源,激发慈善资源、基金会、企事业等社会力量,确保AED 设备的资金到位,有计划地逐步落实 AED 抢救设备在大型公共场所的安装工作。

另外,建议加强民法典以及急救条例的宣传,为救助人提供相应法律要点解读,消除公共场所管理主体的顾虑。上海早在2016年11月就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明确规定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公众对AED急救知识知晓度不高,建议强化急救科普、精准化培训人群

我国急救相关知识的普及率低于 1%,而 AED 设备使用培训普及率则更低。

在朱东等的调研报告中,大部分人(超过六成)对心肺复苏、AED使用等急救知识表示“不了解”“没听说”或“仅有部分了解”;对AED的使用受过培训,且能很好使用的受访者仅不到7%。65.7%的人表示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培训,也不知道如何报名及参加。

但令人欣喜的是,调查中的大多数(超过75%)受访者认为学习和掌握AED等相关急救知识及技能对自己或他人是有所帮助的,有40.8%的人迫切希望接受正规的急救培训;约35%的人群愿意付费来学习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这表明,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意愿是强烈的。

委员们认为,强化急救知识科普,推动AED急救知识的广泛传播是当务之急。

AED 设备虽然操作简单,但由于其电击起搏的电流较高,必须要掌握正确操作方法,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建议通过网页、公众平台等多种线上方式,播出详细的视频操作介绍。通过观看视频,可让数量巨大的受众学习、体验操作 AED 设备。

另外,AED培训的人群需要更为精准,建议聘请专业的医护人员对大型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调研中,我们发现真正需要培训的其实是保安、司机等出现在第一现场的人员。”通过对重点场所的从业人员进行“赋能教育”、创建“工作坊”等模式,提供真实操作的机会,实现有效的AED急救培训效果。

图片
“只有广泛落实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推动 AED 急救知识的广泛传播,才能提高公众对社会急救的认知和参与能力,让公众在遇到突发心脏骤停案例时,敢救、会救、能救。”朱东说。 
图片

朱东(一排右三)在2021年市两会现场

上海市卫健委在答复提案时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市红十字会、各区在进一步梳理本市 AED 安装使用总体情况的基础上,科学规划AED设置,制定本市AED设置专项行动计划,逐步扩大AED安装量,确定安装总数及重点区域、重要场所(如学校、交通枢纽、公园等公共场所及人流密集区域)配置标准,提高本市AED人均配置水平。

同时,将继续通过市红十字会、市医疗急救中心、各大医院等开展统一规范的急救培训,扩大人群覆盖面,培训内容涵盖技术操作及AED获取等内容,让急救知识宣传教育进入校园、深入课堂,普及自救和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激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急救工作中。

在不远的未来,AED设备将覆盖至上海地铁全网络每一座车站,地铁内工作人员也将全面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乘客的生命安全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AED被投放到各个公共场所,能有更多人学会使用且敢用AED,AED体系建设在上海日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