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刘月宁:在美国演出时,盲人想要摸摸我的扬琴


九岁结缘于中国扬琴,12岁就只身来到北京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刘月宁回忆,当时的考试曲目就是《映山红》,也正是因为这首作品同年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

如今,距离刘月宁首演《映山红》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期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她不仅代表中国艺术家到世界各地演出、交流,还培养出“茉莉花”扬琴重奏团和“小茉莉”扬琴艺术团,带领“大小茉莉”一起用扬琴讲述中国故事。

我觉得我是特别幸运的,幸运的一代。从少年成名,然后一路40年见证国家在艺术教育、中国音乐海外传播的发展。我也是见证人,也是实践人,也是分享人。

我叫刘月宁,我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9岁我结缘于中国扬琴,12岁的时候只身来到北京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考试的时候考试曲目就是《映山红》,这首作品弹了40多年,然后也就是因为这首作品登上了人民大会堂。我从来没上过舞台,就一下就上到了人民大会堂这个舞台,然后就一举成名。

1987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然后我就留校了,我好多的同学都出国了。但是我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外国人不仅理解了中国音乐,而且喜爱上了

我带着扬琴已经走过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我觉得那个时候大家对中国音乐家或者对中国音乐,他们是一种猎奇的心态,因为见得少。

经过我们这些年的努力,现在外国人不仅是理解了中国音乐,而且喜爱上了。我们每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有个风景,国际音乐夏令营。一群外国人坐在我们的演奏厅、教学楼楼梯演奏中国乐器,吹着笛子、弹着中阮、拉着二胡,然后在那练习。

2017年在(美国)西密歇根大学,我们团队演奏完之后,(有人)就拄了一个拐棍,我想为什么,她是个盲人,她说我特别想摸摸你那个乐器,我当时就让她摸乐器。她就说我虽然看不见,但是我心里能感觉到特别美。

扬琴这个乐器是具有中国性、民族性,它也具有世界性,有感召力的。

《将军令》与《茉莉花》

扬琴其实它最早是一个舶来品,现在扬琴这件乐器又开始走向世界,把外国的(学)扬琴的这些青少年又吸引到中国来,来学习中国的文化,通过扬琴这个载体。

2012年中国首位捷克的扬琴国际研修生马泰来到了中央音乐学院,这个也是里程碑式的一个文化事件。用三个月的时间,大家可以看到他的演奏。

茉莉花其实它是一个在国际上的中国符号,当时我的女学生也很多,所以我们就把“茉莉花”作为我们的乐团的名称,目前有30多个我教授的学生、专业学生。我对大茉莉很严厉,根本揉不了一个错音,包括装束我都有要求,化了浓妆我都会说的。

后来在2018年茉莉花扬琴重奏团成立10周年之际,我觉得应该有个传承。也是非常巧合的一个机会,正好宋庆龄青少中心开始使用新的大楼,我是第一位中心的名师领衔的老师,把小茉莉建立起来,我们的大小茉莉都在共同成长。

我跟小茉莉在一起的时候,不仅是看到了我的小时候,我还看到了未来。我很乐在其中。小茉莉是一见到(我)就开始拥抱。

中国音乐更深层次地“走出去”

我认为,中国音乐已经从简单的“走出去”(走)到深层次的“走进去”的历史发展阶段。

2013年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也是将近10年了。我推进的就是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以及我们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坐在大会堂台下的时候,我真的是非常感慨,想起30多年前,12岁的我登上人民大会堂的时候,30多年后能为国家做点贡献,能为国家建言资政,能够推动我们音乐的发展和世界的连接,我觉得特别荣幸。87238dbe9f14d8662cdc4f17b1d33ade.png

这张照片是2012年我在九三学社中央换届的文艺晚会上的现场,当时我觉得我非常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现在我觉得我已经很有弹性了。

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危机感,更多的感受是充满信心地向未来。在我这就没有放弃这个词。下一个十年从个人来说,我还会向着学者型演奏家和教育家的方向去发展,用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扬琴文化带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