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谭其骧和他的中国地图


“规范使用,一点都不能错!”2023年版标准地图发布时,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国家版图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主权,我国向来有编绘地图的传统。这其中,不得不提由浙江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该地图集曾被誉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就之一”。

历时30多年编写,被学界称为“谭图”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20个图组、304幅地图,收录了中国清代以前可考的约7万个地名,全景展现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缔造和演进过程。

今天,我们重温谭其骧穷其一生以复原中国历代版图的追梦之旅。

640.jpg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图源:“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1911年,谭其骧出生于浙江嘉善的一个诗书之家。谭其骧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其骧十五以前浑浑噩噩,十六十七献身革命,十八而志于学,从今而后,矢志不移。

谭其骧很早就加入了共青团,参加进步运动,还被反动当局逮捕入狱;他曾跟着夏丏尊拜访鲁迅先生,以鲁迅为偶像,试图写革命小说来唤醒国人;在暨南大学,他一年内三换专业,直至在历史系找到一生所系。

青年立志与中国时局有着直接关系。彼时,中华山河破碎,强盗们蚕食鲸吞中华土地,还妄想篡改历史,为侵略正名。比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拉拢无耻文人,提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非中华旧有之说。

针对种种谬论,刚刚毕业的谭其骧挺身而出,在《国闻周报》正面迎击,以大量史实证明:东北土地为中华民众所有。

他诚挚的家国情怀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师友。1934年,顾颉刚邀请谭其骧共同主编《禹贡》半月刊,在《发刊词》里动情写道:“这数十年来,我们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真够受了,因此,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大家都希望有一部《中国通史》出来,好看看我们民族的成分究竟怎样,到底有哪些地方是应当归我们的。”

于是,谭其骧准备用自己的一生,去穿越千年时光,触摸祖国的山川河流。虽然因为连年战乱,《禹贡》没能办下去,但命运的齿轮已然转动。

640 (1).jpg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1820年清朝全图 图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魏晋时期裴秀以“制图六体”绘成《禹贡地域图》开始,编绘历史沿革地图就成了一代代学者的“千年梦想”。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使用过的地名数不胜数。编一本详尽、精确的历史地图集可谓艰难至极。因此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尚无一部详尽精确的历史地图可供使用。

20世纪50年代起,谭其骧开始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

与现代地图依靠科学测绘不同,历史地图需要从浩如烟海的记载中,推敲历代地理要素的变迁。有学者指出,“谭图”最大的贡献,就是确定了中国历史地理的空间范围。为了确定边境,不仅要查证史料,还离不开脚步丈量、实地勘探。比如1975年,年近古稀的谭其骧还实地考察了新疆,之后就修订了清代伊犁边界的相关信息。

640 (2).jpg

1970年代后期,谭其骧(左二)与历史地理研究室同事研究《中国历史地图集》修订 图源:“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

从1982年至1988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齐八册并公开发行。前后历时30余年,遍经坎坷,参与编绘的许多人青丝渐成华发。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出齐的庆祝大会上,谭其骧看着已然苍老的同事们,念着已离世的编辑人员名单,说:“编绘工作虽然已成为过去,但这种奉献精神是永存的!”

其实,众人都知道,付出最多的就是谭其骧。1978年,他先后罹患多种疾病,但即使在半昏迷状态,谭其骧还对前来探视的好友说:“我不会死,我还要好起来继续工作的。”

据其当时的助手葛剑雄回忆,谭其骧生命的最后十年,足迹北至长春,南至中越边界,西至昆明,东至日本列岛,乘坐火车飞机上百次。谭其骧就这样用一生的不懈奋斗擎起了一束照亮历史的“火炬”。

有人说,历史地图是辽阔疆域的“历史群像”,在文明的积淀中,被定格为一幅幅历史地图。今天,透过谭其骧和他的304幅中国地图,我们又能读到什么?

“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青年时,谭其骧对历史地理的研究不仅仅是出于学术旨趣,更是来自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感;中年之后,他锲而不舍、不问辛劳地编绘历史地图,只为给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演进立传。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谭其骧曾形象地表述了历史与地理的关系。观其一生,他都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不断攀峰。

《中国历史地图集》告一段落后,国家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友人出于谭其骧的身体考虑,曾劝他不要再参与。但谭其骧毅然接下任务,而且不止一次地跟学生们说:“这件事完成了,我这一辈子也就不白活了!”

查阅谭其骧日记,最后五天的记载让人格外揪心,这位年过八十、一只眼睛近乎失明、身体活动受限的老人,休息时间却是凌晨三点三刻、两点三刻、三点……直至为中国历史地理事业拼尽最后一口气。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地图、音乐、绘画被称为国际三大通用语言。美国前总统里根1984年访华时,《中国历史地图集》曾被作为“国礼”赠送,可见这一套书的分量。谭其骧开创的事业,正是让“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脱离浪漫想象,有了真实可感的史料。

与每一“点”较真的自觉与底气。2010年1月,国内一名学者在欧洲演讲时,有国外听众对中国疆域版图提出异议。该名学者不疾不徐拿出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用详实的记载和论断,给出了有力的回应。

据参与编绘的科研人员回忆,谭其骧要求极严,在绘图前,对于每个点、每条线、每一个要素,都要求必须将原始史料依据全部列出,对于有不同记载的还要详加考证,最后竟积累了“数以百万字”的释文。

晚年,谭其骧将书房取名为“四毋斋”,所谓“四毋”指的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说不要凭空臆测、不要主观臆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从“四毋”可见谭其骧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学术作风。

今天,打开中国2023年版标准地图,神圣的主权、辽阔的疆域,都有了具体的展现。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一‘点’也不能错”的告白,相信如果谭其骧老先生听到,一定会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