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一张泛黄收据背后的家风故事


1000097804.jpg

“我为庐山人,幼读白鹿洞……”1890年10月17日,许德珩在江西省德化县(今九江市濂溪区虞家河乡)的沈家冲诞生。许德珩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九三学社的主要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他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毕生追求,一生廉洁奉公,并言传身教,以良好家风影响子孙后辈。

1000097814.jpg

许德珩自掏腰包维修宿舍木门的收据。 

1950年初,由于九三学社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推荐位于西四颁赏胡同24号的一个四合院作为九三学社中央机关的办公地点,经许德珩同意后,工人开始修整和装修。在装修过程中,许德珩想到自己使用的北京大学府学胡同的宿舍缺少一扇门,生活不便,他就请装修工人顺便去测量了门的尺寸,加工了一扇木门装上。这件事情本可以请府学胡同宿舍的产权单位北京大学来做,但是作为校务委员会常委,许德珩考虑到院子里住着数十位教授,如果开了先例,其他人都会效仿,给学校造成困难,不如自己支付费用。

一年多后,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九三学社积极响应中共中央这个重要指示,认真执行,发动干部群众参加运动。当时有人揭发许德珩用公款装修自己使用的北京大学学府胡同宿舍,许德珩回家找出来他当年支付安装木门款的收据,并在大会上检讨了他安排为九三学社中央机关施工的工人为个人宿舍加工安装木门不妥的行为。许德珩的检讨获得通过,揭发检举之人也承认“许德珩在私生活方面很简朴,对财务开支掌握很紧,这是他的优点”。通过此事,一部分不明真相的干部对于许德珩严于律己的作风表示赞佩。

许建国是许德珩的长子,生活在江西九江,从事普通工作。1976年,许建国和他的夫人周玉清牵挂年近九十高龄的老父亲,决定进京探望,但因多年音讯杳无,几经周折,颇费力气,才找到父亲。当时他们带了一些九江产的糕点,用提包提着,许德珩看到后责备他们说:“你们老习俗的包袱都丢了吗?以后来看我,搞点家乡的腐乳、咸菜、豆粑就行了,不要再买那些东西。”

许德珩公私分明,处处严格要求家人,谁都不能例外。一次,许建国当着父亲的面跟父亲的秘书说,想用车到北京四周转转。许德珩马上说:“我乘车都要记费,你们要乘车,街上有。家里人都不能用公家的车。”

民间素有祖孙“隔代亲”一说,但许家对于晚辈并无宠溺,传承的是谦谦君子之礼。许德珩有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祖父给予进进小孙的抄诗词本”几个字,他亲笔把杜甫的五言长句《北征》抄在上面,一句一句地讲给许进听,要求许进背下来。他说,我们家的孩子不能不读古诗。

许进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教,许德珩很欣慰,一再告诫许进“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许进对祖父的谆谆教诲记忆犹新:“他对我们家里孩子基本上只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是自己要有本事,将来在社会上要自食其力,所以他鼓励我们要多读书;第二个要求是要对社会有贡献。”

许进记得,1957年初夏的一个傍晚,全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祖父许德珩把自己在五四运动中的经历给大家又讲述了一遍。这次,许德珩的女婿邓稼先忍不住问,您在蔡元培校长的帮助下好不容易读完了北大,还有两个月就毕业了,您这么干,就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吗?许德珩回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年后,邓稼先受命担任国家原子弹工程的理论部主任。面对放弃公开学术活动、埋名隐姓这样的严格要求,他没有一丝犹豫,最后为了国家的核武器事业献出了生命。

1990年2月8日,许德珩与世长辞。他一生廉洁奉公,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毕生追求,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于家庭,他精心呵护,对子孙晚辈教导有方。在许德珩的言传身教之下,子女们也都成长为栋梁之材:女儿许鹿希是中国神经解剖学领域的教授,儿子许中明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许中明之子许进从2013年起担任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许进表示,自己会不断将许家家风传承到下一代、下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