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资源环境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长期致力于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成都举行的世界粮食论坛启动周期间,记者就青年如何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力军等问题专访了闵庆文研究员。
中国网:您认为青年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义是什么?
闵庆文: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因此大量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其中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转移幅度更大。某种意义上来讲,农业文化遗产地的青少年更少。但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一代代人传承下去。所以特别需要一些青年人介入进来。我认为青年人的介入,不仅仅能够提供农村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我认为把这样的一些理念放到农业文化遗产地,再把传统农业里面的智慧结合在一起,应当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在这个方向中,青年人应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承接前人的智慧,还应该将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再向后应用发展。所以我认为青年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很有必要。
中国网: 您认为科技如何赋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闵庆文:很多人在谈到农业文化遗产的时候,都把它理解成一种传统的农业,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农业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会说这个地方有8000年的历史、有5000年的历史、有100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品种、种植方式和整个的环境,和1000年前、5000年前、8000年前是完全不一样的。受自然条件、气候变化、市场经济发展、文化变化等的影响,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动态的系统过程中,就需要不断接受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农业文化遗产里非常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哈尼梯田。如果我们还用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劳动强度非常大、劳动力又减少、生产效率又比较低的情况之下,很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现代化的技术放进来。今天我们讲的气候智慧型农业或者智慧农业等,可以将一些现代的装备技术、现代的生物技术、现代的信息技术,引到农业文化遗产地,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核心要素的前提之下,来实现农业更好的发展。而农业更好的发展特别需要我们用可持续的、现代化的理念来进行支持。
中国网: 您认为世界粮食论坛(中国)将在带动中国青年参与农业科技和创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发挥怎么样的作用?
闵庆文: 从今天的会议上,我能够感受到很多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不同层面的年轻人带来了非常好的、新的思维的方式和一些典型的案例。所以我认为这个平台未来将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粮食论坛(中国)我认为应该能够成为连接不同地区,国内外以及不同的农业的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桥梁。同时我也渴望通过未来的合作,把我们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峰会、农业文化遗产的专家委员会以及各个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一些工作,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人去了解、去支持,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工作、共同努力。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