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刘志博:燃烧梦想 “核”力创新


编者按:

为庆祝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近日陆续采访了5位九三学社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深耕各自专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优异成绩。专栏将通过他们的讲述,呈现九三青年一代扎根一线、以青春之力突破技术壁垒,为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注入鲜活动能的良好精神风貌。

今天分享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应用化学系主任刘志博的故事——

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应用化学系主任,单看这几个职务,很多人都会认为刘志博至少是一位四五十岁的、在科研领域已经摸爬滚打二三十年的中年专家。

其实不然。刘志博出生于1989年,刚刚年满36岁,却已是我国放射性药物研发的青年领军科学家。

小学时观看讲述“两弹一星”事迹的电影《横空出世》,带给少年刘志博的“后劲儿”很大,让他萌生了投身科学事业的念头。

2015年,刘志博作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参与到与北京协和医院协同开展的核药物联合课题组。在合作研究过程中,他了解到国内当时有关放射性药物的研究跟世界前沿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年少时种下的科学报国火苗在心中再次被点燃。

每个时代的科学家身上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刘志博坚定了自己的使命——研发新的放射性药物,救治更多的肿瘤患者,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2016年7月,回国后的刘志博入职北京大学。如何通过靶向分子,让患者只要静脉注射一针,医生就能精准找到肿瘤位置?如何通过新型化学工具,避免放射性药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何结合我国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降低核药物的制造成本,惠及普通百姓?……这是他回国9年锚定的科研方向。

“我的科研愿景是,再过20年,当世界上提到癌症治疗方案的重大发现,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核药物这个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是由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刘志博表示。

1634bf7193374e7aebbeba7d15259cda.jpg

(来源:人民政协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