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近日陆续采访了5位九三学社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深耕各自专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优异成绩。专栏将通过他们的讲述,呈现九三青年一代扎根一线、以青春之力突破技术壁垒,为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注入鲜活动能的良好精神风貌。
今天分享九三学社社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教研所所长侯德义的故事——
2025年4月17日,一篇题为《全球土壤重金属污染威胁农业生产与公众健康》的科研成果论文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这是全球首张基于世界视角的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机理机制以及分布情况的图谱,对全球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与数据支撑,在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引起不小的震动。
该研究成果的第一牵头人就是九三学社社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教研所所长侯德义。
作为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科学家,归国十年,侯德义一直坚持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顶天”体现在研究要紧跟国际前沿,体现前瞻性、引领性,“立地”体现在对脚下热土的持续关注,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侯德义是湖南人,1998年的那场大洪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洪水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给部分地区造成了环境污染。当时我就在想,以后从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来帮助家乡和国家解决类似的问题。”侯德义表示,这是他选择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初衷。
十年前,留学美国的侯德义毅然选择回国。他认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祖国更需要他,通过自己的科学成果能够为国家土壤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十年来,我对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有着强烈的感受,也印证了‘当年选择回国做科研的选择无比正确’!”
土壤和环境保护需要久久为功,科学研究没有终点。侯德义带领团队一直走在科研报国的征途上。
让我们走近侯德义,倾听这位80后青年科学家的心声。
(来源:人民政协报微信公众号)